-
2018-01-23
1月15日獲悉,經國家能源局審查批準,國家能源行業電力機器人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正式成立,秘書處設在國網山東省電力公司。
-
2018-01-16
據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辦公室15日消息,為加快推進智能制造綜合標準化工作,加強頂層設計,構建智能制造綜合標準體系,發揮智能制造標準的規范和引領作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組織開展智能制造綜合標準化體系建設研究工作,形成了《國家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2018年版)》(征求意見稿)。
-
2018-01-16
為加快推進智能制造綜合標準化工作,加強頂層設計,構建智能制造綜合標準體系,發揮智能制造標準的規范和引領作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組織開展智能制造綜合標準化體系建設研究工作,形成了《國家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2018年版)》(征求意見稿)。如有意見或建議,請于2018年2月14日前以書面或傳真、電子郵件形式反饋。
-
2018-01-03
2018年與制造業有關的十大新規,《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規定征收環境保護稅,不再征收排污費。該法明確,直接向環境排放應稅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為環境保護稅的納稅人,應當依照規定繳納環境保護稅。
-
2017-12-20
記者近日從山東省財政廳獲悉,山東省財政今年將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和培育企業獎勵標準提高一倍,從100萬元、50萬元分別提高到200萬元、100萬元,以更好推動這些企業發展和發揮制造業轉型升級示范效應。
-
2017-06-15
近日,國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向提交申請的華能、華電、中節能、中水顧問等企業所屬的20個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核發了我國首批綠色電力證書(以下簡稱“綠證”),這為7月1日起即將試行的綠證自愿認購交易奠定了重要基礎。彼時,業界認為,這一新政或將使光伏、風電等綠色電力轉化為某種“有價證券”,并實現市場化交易。
-
2017-04-21
為充分發揮節能監察在推動工業節能與綠色發展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持續提升工業企業能源管理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制定《2016年工業節能監察重點工作計劃》。在鋼鐵、化工、電解鋁、水泥、平板玻璃、陶瓷、電石、鐵合金等行業,開展能耗限額標準執行情況專項監察。
-
2017-04-21
相關國企還應以智能互聯等新產業、新技術為重點,積極拓展自身發展空間。在天津,國有資本正向現代制造業、現代物流、金融等現代服務業集中。可見,“互聯網+”正在對全國的相關國有企業進行整個生產領域、流通領域和銷售領域的深度融合和改造。
-
2016-11-22
東莞市經濟和信息化局表示,接下來,東莞將繼續推進“機器換人”,鼓勵企業通過機器人、自動化控制設備或流水線自動化進行智能技術改造。同時,引進、培育一批“機器換人”優質服務機構,利用市場機制,鼓勵和扶持第三方機構為東莞市企業提供技術、資金、人才等各類服務。
-
2016-11-15
日前,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工業控制系統信息安全防護指南》,涵蓋工業控制系統設計、選型、建設、測試、運行、檢修、廢棄各階段防護工作要求,堅持企業的主體責任及政府的監管、服務職責,聚焦系統防護、安全管理等安全保障重點,提出了11項防護要求。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軟件服務業司對此文件作出具體解讀。
-
2016-11-14
本規劃對鋼鐵自動化和節能減排的需求明顯,預計將圍繞鋼鐵行業這兩大塊形成強勁需求市場。鋼鐵生產自動化和信息化是主要領域,包括機器換人、物聯網、大數據等。輔助的節能環保領域,包括輸配電在內的能源管理,以及包括脫硫技術在內的固廢處理、水處理等。粗略估計,僅環保領域的相關技術改造投入即可能達上千億規模。
-
2016-10-19
這批標準包括了由全國工業過程測量控制和自動化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124)秘書處組織國內自動化領軍企業、科研院所專家以及來自鋼鐵、化工、石油、石化、電力、核設施等領域的行業用戶,結合DCS和PLC核心技術及工程實踐,自主制定的6項推薦性國家標準。
-
2016-10-09
一是建立智能工廠支撐體系,重點突破智能電網、軌道交通、高端數控機床和機器人、三維增材制造設備等產品智能控制關鍵技術,打造一批智能裝備和智能產品。二是鼓勵企業實施智能車間改造和“機器換人”項目,推廣應用制造執行系統、分布式控制系統及數字化控制系統……
-
2016-09-22
大家想裝家用光伏電站要趁早,因為村里的變壓器容量是有限的,如果不進行電網改造和變壓器升壓,那么一個村里可能最多只能裝個三五戶。但是,國家為了大力推廣家用光伏電站,宣布要斥巨資改造電網,總投資金額可能超過2萬億,那么哪些地方的小伙伴可以享受到電網改造福利、能多裝光伏呢?往下看!看看有沒有你家鄉!
-
2016-09-12
美國工業互聯網是以GE為代表的平臺,德國的工業4.0有西門子為代表的平臺。中國制造2025還沒有這樣的平臺出現,沒有能夠承載萬物互聯和工業大數據的平臺。我們認為中國制造2025其中一個非常強有力的抓手,是需要打造一個中國本土、自主安全的工業物聯網的平臺,為中國制造提供強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