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縮之聲尚余音繞梁,通脹之論又撲面而來,經濟學家的話常常讓決策者處境艱難。然而,這并不表示經濟學家無能,而是中國經濟本身的復雜性使然。在速度與均衡、公平與效率、自由與監管之間,誰能真正做到恰到好處而不失之偏頗?
熱衷于速度是落后者的天性,然而,在彎道上快速行駛風險極大。這就是中國經濟面臨的現實。處在"重要關口"的中國經濟如何才能持續穩定增長?推動中國工業從輕到重的轉型,提升重化工業的國際競爭力無疑是最強有力的措施之一。而以
冶金、機械和化工工業為主要內涵的所謂重化工業的發展,必然受到資源短缺和生態環境的雙重制約。因此,在這方面,我們所面臨的國際環境與產業環境同工業化國家當時所面臨的環境完全不同,可資借鑒的經驗不多。
對于如何推進中國重化工業的穩步發展,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的政府工作報告傳達了明確的信息:首先,在重化工業領域里,國有企業集中,因此推進國有企業的深層次改革,是優化產業結構和布局的重要一環;其次,引入外資和民營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改造是造就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重化工業企業的必然的選擇;最后,放寬準入限制,允許民營企業進入更多的產業領域參與競爭,是增強企業活力,促進產業升級的明智之舉。
總之,倡導市場競爭與加強宏觀調控相結合,摒棄政府主導重化工業發展格局的舊模式,樹立和落實科學的發展觀,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是我國未來經濟政策的主要取向,也是破解重化工業發展難題的重要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