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有關污水處理廠的“兩個半數”
全國仍有一半以上的城市沒有污水處理廠。環保總局新聞發言人潘岳7月7日說,“我國現有污水處理能力無法適應城市數量與規模的迅速擴張。我國有一半以上的污水處理廠因經費不足,無法正常運行,這些企業處理后排出的仍然是污水。”
半數的城市沒有污水處理廠、半數的污水處理廠非正常運行的現狀確實讓人憂慮。無論如何,我們不能面對這樣的嚴峻形勢視而不見。
目前,國內的一些地方已經意識到這點,積極培育污水處理產業化、專業化、規模化的政策氣候和市場氣候,采取措施鼓勵吸引民間資本和國際資本進入污水處理行業,并已經取得了明顯效果。因此,我國應加快污水處理市場化、產業化的步伐以適應我國城市數量與規模的擴張。
思考之一:為什么不建污水處理廠?
全國目前2/3以上的污水處理廠仍然是“純”事業單位,這些單位缺乏經營意識,對成本和收益的控制能力較差,政府的監督管理也難以到位。
與投入有關。在我國,污水處理項目幾乎全部由政府投資。對地方政府還說,由于種種原因,他們大多把有限的資金用在了GDP增長明顯的項目上,對于污水處理這類項目,一般都是向上伸手,上面不給錢,我就不建。地方官員的這種心理,在我們這種單純追求經濟增長,以增長論政績、論英雄的時代,不足為奇。而國家資金也十分有限,據資料顯示,1999年以來,雖然國家投入到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的資金已達386億元,但與全國上千億元污水處理資金需求相比,顯然遠遠不夠。
與體制有關。全國目前2/3以上的污水處理廠仍然是“純”事業單位,這些單位缺乏經營意識,對成本和收益的控制能力較差,政府的監督管理也難以到位。再加上多數城市污水處理費開征面小、標準偏低、收繳率不高等因素,全國污水處理廠大多都在虧損運行。污水處理率越高,賠錢越多;即使不開,政府還要負責人員工資、設施維護費用等。污水處理項目成了地方政府的一大經濟負擔,讓人望而生畏,誰愿意花錢買負擔?
與觀念有關。在大多數眼中,污水處理是公益事業,就該由政府負責。其實不然,國際資本為什么一直青睞我國污水處理產業,就是因為其巨大的市場潛力。國內有的地方已經意識到這點,積極培育污水處理產業化、專業化、規模化的政策氣候和市場氣候,采取措施鼓勵吸引民間資本和國際資本進入污水處理行業,并已經取得了明顯效果。
此外,城市污水處理廠缺乏有效約束機制;污水收集管網建設滯后;污水處理收費標準低,征收不到位等也是污水處理廠非常運行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
當然,原因不止這些。但不管什么原因,61.5%的城市沒有污水處理廠現狀確實讓人憂慮。無論如何,我們不能對這樣的嚴峻形勢視而不見。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7月6日表示,針對當前勢,環保總局將采取完善政策法規、明晰責權利、拓寬投資渠道等五大措施,切實推動我國城市污水處理進程。
思考之二:資金缺位 污水處理廠遭遇窘境原因何在?
仇保興在近日召開的全國城鎮污水處理交流研討會上說,目前城市污水處理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七個方面。
一是管網收集系統建設滯后,特別是有些城市中心區雨污分流還沒有實現,污水處理設施難以充分發揮效益,污水處理設施建成以后,正常運行的可能只有50%,滿負荷運行的更少,原因就是管網收集不到位,這方面除了國債資金發揮率比較低,更重要的是許多地方把管網看成地下工程,而污水處理廠可以作為表面性的形象工程,導致這方面建設不配套。
二是部分污水處理廠超標準建設,規模不切實際,占地過大,附屬設施豪華,有的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率不足20%,但是辦公樓非常豪華,也有些污水處理廠熱衷引進昂貴的設備,造成浪費。
三是污水處理收費不到位,難以形成建設-經營完善的良性循環的投資機制。
四是運行管理政企不分,效率低下、監管缺位的局面亟待改進。
五是一些企業排入下水道的污水嚴重超標,致使城市污水處理廠不能正常運行。
六是我國城市污水處理技術線路比較單一,設計思想存在僵化的現象,比如三峽庫區有些污水處理廠,處理工藝沒有因地制宜,而是按照平原地區的設計方案生搬硬套。
七是農業、工業污染,尤其畜牧業污染,集中養豬、集中養牛的污染越來越嚴重,使得污水排放嚴重超標。
思考之三:體制不順,污水處理廠發展死結
制約污水處理廠發展的癥結是城市污水處理運營管理體制不順。目前大多數污水處理廠仍然是“純”事業單位,企業對成本和收益的控制能力較差,政府的監督管理難到位。
城市供水和污水處理廠在目前管理體制下,作為市政基礎設施之一均有建委統一管理,性質所不同的是供水屬企業類型,污水處理廠屬事業類型,污水處理廠運行和維護費用統一列入財政預算,雖然個別地區在建設污水處理廠時需具有法人單位的企業來建設,但建成后仍然交污水廠(事業型)的單位管理,管理及運行費用仍然靠政府補貼來運作。
污水處理廠的管理問題要比城市供水廠管理復雜,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管理體制問題,由于管理體制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使得現有國內有限的污水處理廠的運行不能正常,國內一部分污水處理廠不得不處于停產或者半停產狀態。
但又為了避免損失,多數地方政府采取對污水處理廠的運行提供資金,補貼運行費用方式,維持污水處理廠的運行,在污水處理費征收方面困難及阻力更大。而實際污水處理成本達0.6元/m3,基本接近全國平均成本,所以,污水處理廠要正常運行,單靠政府貼補和收取成本費用的1/3,來維持基本生產運行是不可能的,更談不上擴大建設規模,增加污水處理量。
如何突破?轉變機制,實行完全市場化模式
單純依靠財政撥款來支持污水處理廠的正常運行,已倍顯艱難。如何突破?轉變機制,實行完全市場化模式,污水處理廠方能走出困境。
在國外,污水處理都是企業行為,你來投資建設,我保證你能收費。而在淮河流域,地方政府則把它當公益性事業來做,政府大包大攬建設,借貸,管理,收費。將污水處理廠當作事業單位來運作。目前,淮河流域建成50多座污水處理廠,大部分都是事業單位。政府收費,給污水處理廠按事業單位進行撥款。如此,污水處理越多,成本越高。機構人員成本高。由于缺乏激勵機制,建成的污水處理廠也難以全部發揮效益。
把污水看作是一種商品,才能考慮到經濟效益,才能尋找污水處理廠效益來源。實際上處理過的污水即是商品(產品)而且處理后的水補充了供水能力的不足,補充了環境水資源,水的消費者也可以享用了污水(商品)使用價值,使城市供水和污水處理的運行有機的結合協調發展。
在市場經濟運作過程中,利用現有的技術條件,管理者完全有能力在生產工藝、銷售、服務方面有條不紊的發展。取得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提高。受管理體制的影響,在市場經濟運行中,企業主觀能動性得不到發揮,企業本應有經濟效益得不到體現,最明顯的就是水費收取困難,既是城市供水通過法律渠道也很難將水費收回來,形成欠賬、拖賬、三角賬等,由于資金得不到回收,限制了供水事業的發展。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管理者要向污水這一產品要效益,水的消費者(用戶)是普遍存在的。如污水回用,作為工業冷卻水,中水道等。只要制定合理的價格,公眾能夠接受的價格,污水這一產品才有銷路。
編后:我國城市污水處理起步比發達國家晚了數十年,目前城市污水處理的管網收集系統建設滯后、部分污水處理廠超標準建設、污水處理收費不到位、運行管理政企不分、一些企業排入下水道的污水嚴重超標、農業尤其畜牧業污染嚴重,要解決這些問題,關鍵在于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
政府應從經營城市、經營環境的新理念入手,積極在治污達標領域引進市場機制,使城市污水處理廠建設與運營由昔日的公益無償型,一舉轉變為經營收費型。要引入“TOT”和“BOT”治污新模式,這樣才能激活治污市場,吸引社會資本和民間資本。城市污水處理市場化與產業化的運作,將是城市“水難題”的破解之道的一種必然選擇。
為城市污水治理難題尋求良方提供一種視角,正是這篇文章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