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制造業發展的趨勢
制造業出現新一輪高速增長。去年以來我國制造業出現新一輪高速增長趨勢。2003年,規模以上工業的增加值增長17%,2004年上半年的增長速度達到17.7%,其中3、4月份的速度都在19%以上,5、6月份逐步下降,但6月份的增速仍達16.2%。
工業高速增長主要是由制造業尤其是加工工業的新一輪擴張拉動的。原材料工業的較快增長主要是由加工工業拉動的。從國際產業分類看,制造業分為兩大部分:﹁是原材料工業,主要提供作為工業或建筑業材料的半成品,如鋼材、鋁材、水泥等;二是加工工業,或加工制造業,主要對原材料進行加工、裝配,為社會提供消費或生產用的最終產品,如日用品、耐用消費品、機器設備等.從制造業增長規律看,具有短期擴張能力,能夠迅速進入高增長的,只是加工工業;而原材料工業則短期內不能迅速擴張,它受到自身投資周期較長的制約,也受到其上游產業———采掘業的制約。因此,凡是制造業(或工業)出現高速增長,如增長速度達到10%以上,都是加工工業的迅速擴張拉動的,同時也必然帶動原材料工業的適應性較快增長。
今年以來,制造業的固定資產投資高速增長。在宏觀調控力度不斷加強的條件下,工業投資增幅較大回落,但1~4月份的工業投資增速仍達到57.6%,制造業投資增長仍高達65.1%。不少制造業部門,如紡織服裝、化工、非金屬礦物制品、鋼鐵、有色金屬、交通運輸設備、電氣機械及器材、石油加工等,投資增長率仍高達60~120%。
從今年下半年開始,宏觀調控將對固定資產投資和制造業的高速增長起明顯遏制作用。但預計今年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的增長速度仍將達到16%左右,一些制造業的增長速度仍處于較高水平。估計制造業的投資增長到明年會出現大幅度回落。
制造業高速增長的勢頭將持續相當一段時期。預計未來5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的年平均增長速度為14~15%。去年和今年的固定資產投資擴張,使制造業的生產能力又上了一個臺階,多數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從明年開始將更加突出。
未來幾年,整個工業增長對GDP增長的貢獻,將達到65~70%。工業在GDP中的比重將上升到接近50%(目前為46%左右),制造業部門成為GDP增長的主要支撐力量。
二、出現新一輪重(化)工業化
去年規模以上重工業的增速比輕工業高4個百分點(18.6%比14.6%),今年上半年則高出4.1個百分點(19.7%比15.6%)。重工業化趨勢在不斷增強。
但是,這是新的重工業化進程。重工業化階段包括兩個時期:一是以原材料工業為重心的時期;二是以加工工業為重心的時期。前一個時期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就基本完成了,現在出現的重工業化屬于第二個時期。這個時期的重工業化,是重制造業化與高加工度化的統一,并具有向技術集約化階段轉變的內在要求。
新的重工業化進程帶來了幾個基本趨勢:一是拉動工業新一輪高速增長,因為重制造業的擴張對原材料工業和基礎工業的拉動作用較大。二是使規模以上工業與全部工業的增長率差距不斷擴大,因為重制造業部門具有較強的規模經濟效應,使規模以上工業的增長速度明顯快于規模以下工業。2001年,規模以上工業與全部工業的增長率差距為1.2個百分點,2002年擴大為1.6個百分點,2003年進一步擴大為4.4個百分點(當然,規模以下工業的統計數據可能有一定誤差)。預計今后幾年將繼續保持這種趨勢。三是技術密集型產業增長速度加快,因為重制造業的技術密集度較高,技術升級鏈條較長,技術發展空間較大。
三、主導產業的帶動作用加強
去年以來工業增長的結構性傾斜突出。2003年,電子及通信設備、電氣機械及器材、交通運輸設備、冶金、化工等5大行業對工業增長的拉動作用超過了50%;2004年第一季度,以上5個行業對工業增長的貢獻也達到了50%左右,其中電子行業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13.2%。在制造業中,主導產業的增長持續加快,帶動作用不斷加強。
值得指出的是,目前要注意高增長行業的兩種類型:一類是重工業化時期的主導產業,其高速增長將持續較長時間,如電子及通信設備、電氣機械及器材、交通運輸設備尤其是汽車、部分化學制品、以及一些精密機械、專用設備等;另一類是適應性增長的原材料部門,其高速增長主要是被固定資產投資和加工工業的高度擴張拉動的,具有短期特點,如鋼鐵、水泥、電解鋁、有色金屬等。后一類產業和產品的高增長及其高利潤,一般是難以持久的。
主導產業有三個特點:比重高、增長快、帶動效應強(包括影響力系數高和感應度系數高)。由于主導產業主要是技術相對密集的產業,其帶動作用加強將使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加快。主導產業對制造業的帶動作用加強,帶來了兩種趨勢:一是制造業的結構調整升級加快;二是制造業的產業組織調整加快。主導產業的高增長和強帶動,會導致企業并購重組的增加(并購擴張比新建擴張來得快),使資源向大企業和優勢企業集中,帶動產業集中度提高,有利于資源配置的優化。
四、外貿和外資對制造業的作用穩定增長
今年以來我國外貿繼續保持高速增長,但進口增長明顯快于出口增長,貿易逆差逐步增大。今年1~4月,出口同比增長33.5%,而進口同比增長42.4%,前4個月的貿易逆差累計已達107.6億美元。出口增長雖然繼續支撐部分加工工業的高速增長,但凈出口對整個制造業增長的作用已經是負的。進口擴張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國內投資擴張對生產資料的需求,調節了供求矛盾,平抑了生產資料價格的漲勢。
隨著加入WTO過渡期的完成,我國制造業全方位開放的格局已經形成。2005~2010年期間,將是加入WTO后制造業國內市場受到影響最大的時期,其中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將受到較大沖擊。在這個時期,制造業的出口市場會進一步擴大,但國內市場份額的增長會受到明顯挑戰,依靠大量凈出口來帶動生產高速增長的局面將不復存在。制造業部門必須同時在國內外市場提高國際競爭力,既繼續保持出口高速擴張,又大力拓寬國內市場,才能支撐生產高速增長的趨勢。
外商直接投資保持穩定增長,繼續對制造業發展起促進作用。繼去年下半年外商實際投資增速下降之后,今年以來實際利用外資增速有所回升。1~4月份,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增長10%,5~6月份繼續保持這種趨勢。但下半年外商直接投資的增長仍存在著很多不確定因素,全年實際利用外資的增幅不會太高。
不過,從區域分布看,外商直接投資具有北移的趨勢。2003年環渤海地區吸收外商直接投資達到140.4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9.41%,遠遠高于全國增長1.44%的水平,實際利用外資占全國的比重也上升到26.2%,比上年提高1.9個百分點。今年第一季度,僅青島一市實際利用外資(主要是韓資)就達到9.47億美元,同比增長高達73.4%。
隨著經濟全方位開放的推進,特別是服務業開放的迅速到位,外商將明顯擴大對服務業的直接投資,特別是跨國公司對東部沿海城市的投資,會更多地轉向現代服務業部門。外商對制造業的投資會繼續增長,但占總投資比重會逐步下降。因此,在未來一段時期內,我國制造業發展對外資的依存度,將具有相對降低的趨勢。
[center]文章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