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近6000萬的橫山橋污水處理廠日前奠基,投資方是背景深厚的上海同濟環保實業有限公司,其以“建設-經營-移交”的BOT模式,獲得25年經營權,期滿后移交給橫山橋鎮政府。
這種借力雙贏的BOT治污模式正在武進大行其道。從稍前已開工的牛塘、前楊污水處理廠,到近期將開工的橫林、漕橋等污水處理廠,巨資投向市政污水處理工程,投資者的目的是從中“淘金”。同濟環保實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孟建平介紹,項目建成后的若干年內,公司通過向排污單位收取污水處理費等形式來收回投資,以此維持該廠的日常運行并獲取適當利潤。他表示,橫山橋污水處理廠將于明年初投入運行,預計10年左右可收回投資。
向社會資本敞開大門,大力推行BOT治污模式,武進也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全區經濟總量在近3年里成倍增長,排污總量日益增加,區域水環境面臨嚴峻形勢,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顯示,全區在枯水期間的最大COD容量為1.46萬噸/年,大大超出了實際排放量。“BOT治污模式,實則是全區一項戰略決策。”區環保部門負責人表示,此舉改變了污水處理項目長期由政府出資建設,再由隸屬于政府的事業性單位負責運行的模式,把單純的政府行為轉變為企業主導的市場行為,不僅不要政府出一分錢,還可以迅速提高污水達標率,擴大環境容量。
區環保專家則表示,BOT模式是目前解決污水處理難題的最佳方案,不僅可以減輕政府財政壓力,轉嫁了項目風險,還有利于吸收國內外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通過市場化運作,環保部門進一步明確了監管職能,以前對每個企業的排污情況都要管,現在只要盯準污水處理廠這個“總閥門”。
對蜂擁而至的社會資本,武進敞開懷抱,營造近悅遠來的招商氛圍。該區日前出臺專門的獎勵政策,對新上馬的污水處理項目,按技術含量每萬噸給予100-200萬的獎勵。位于遙觀的前楊污水處理廠,是由當地企業家集資建設的,已得到100萬元的獎勵資金。
BOT治污模式的推廣,使武進在沒有增加財政負擔的情況下,迅速擴大了環境容量,贏得了發展后勁。目前全區已有4座污水處理廠,加上在建和擴建的5座污水處理廠,明年的污水處理能力將達到18.8萬噸/天。該區列入國家太湖水污染防治“十五”重點工程的建設,也由此進入了全面沖刺階段。
(常州日報 張曉暉 馬浩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