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熱電紛紛撤退
2005年9月,熱電聯產行業生存現狀與前景情況通報會在北京舉行。據中國能源網CIO韓曉平透露,中國90%的熱電企業都在虧損。煤價、電價、熱價,成為大家普遍關心的問題。2002年開始,煤炭價格持續攀升,2003年、2004年漲幅較大,2004年標煤價達600元/噸,是2003年的140%。同時,生產用水價格不斷上揚,環保費用逐年增加,造成生產成本大幅上升。而電和熱的價格還停留在計劃經濟時代,使得熱電企業紛紛墜入虧損的深淵,經歷了有史以來最難熬的年頭。
外資熱電企業同樣沒有逃脫虧損的命運。正當外資滾滾進入中國各個產業,熱電領域的外資卻在全線撤退。
2004年3月,美國電力公司以2450萬美元的價格,將其持有并經營的河南南陽浦山電廠70%股權轉讓給南陽市能源投資公司。首家以BOT方式進入中國發電市場的法國阿爾斯通公司轉讓其持有的廣西來賓電廠B廠項目40%的股份,之后宣布撤離中國市場。美國賽德能源在中國的代理公司也出售了東莞厚街電廠、唐山熱電和蒲圻賽德發電有限公司的股份。全球第三大能源巨頭美國邁朗公司出售了其在山東國電和廣東沙角某電廠的股份,并撤銷了駐中國辦事處,全線退出中國市場。
中國熱電專業委員會顧問王振銘說,當年外資進入中國熱電產業,是和地方政府簽訂的采購合同,以保證生產出來的熱和電都有買家。但是后來,中央發布文件,規定地方政府不具備這種權限,因此原來的合同只能作廢,外資電廠的電力無人收購,加之煤價高漲,終于失去了利潤空間,紛紛撤退。
目前,太平洋頂峰(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成為“碩果僅存”的外資熱電企業。該公司于1996年創建于新加坡,專注于在中國的投資并經營熱電聯產和自備電廠。1998年,美國聯合能源成為太平洋頂峰的最大股東并迅速推進了在中國的投資――7家電廠分布于河南、山東、河北等地,總投資額逾2億美元。但是,持續的虧損和扭虧無望使得美國聯合能源失去了耐心,2005年5月,美國聯合能源撤股。
誤傷和冷落害了熱電聯產
幾乎在所有的發達國家中,熱電聯產都是能源行業中推進節能環保的一只最重要的生力軍,在國家法律政策中享有極高的支持度,在社會輿論中也享有廣泛的關注度,是各級政府最積極支持的對象,受到社會的普遍尊重。
然而,熱電企業在中國不僅得不到應有的尊重,甚至常常成為打壓的對象。本來是節能環保產業,卻經常莫名其妙地被混入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小火電行列,遭遇“懲罰”和“制裁”,一些熱電企業受到冤屈甚至無處說理,因為在各級政府主管機構中常常會碰到“有理說不清”的尷尬,更不要說去面對壟斷利益集團了。
熱電企業為什么經常遭遇困境?因為熱電聯產在中國傳統行業分工中屬于邊緣性產業。熱電聯產決定了它同時跨越行業提供兩種不同的能源產品――電力和熱能,而且這兩種產品的生產過程又緊密關聯,它既不像大型火電廠那樣與電網之間的關系簡簡單單,又不像供熱廠那樣與地方政府的利益清清楚楚,如此一來,熱電聯產“天生的優勢”變成“天生的缺陷”。熱電廠的供熱輸送半徑不能太大,因為遠距離輸送熱能損失比較大,所以一般熱電廠供熱半徑不超過10公里。受10公里半徑內的供熱需求局限,建造熱電機組的容量不能太大,否則綜合熱電效率不會提高,甚至反而降低,這一因素決定了熱電廠建設只能根據需求采取適度規模的方式。國家是根據綜合熱效率和熱電比兩項指標考核熱電廠的,供熱量限制后,政府是不會批準建設大型熱電廠的。也正是由于規模小,導致熱電廠經常被與明令淘汰的“小火電”混為一談,常常遭到各級政府的“誤傷”。
中國的電力價格采取了分類分級定價機制,主要由中央和省級政府決定,省級發改委和物價局提出建議,國家發改委審批。但是熱價是由地方政府發改委和物價局決定的。
由于熱電企業投資主體隸屬關系不同,絕大多數熱電廠不是中央或省級國有大企業,當燃煤價格節節高升、國家決定相應調整上網電價時,大多數省份都不會考慮地方小熱電。漲價空間優先保障中央所屬國有大型發電集團,其次保障省屬大型國有發電企業,等到地方小熱電,基本上連殘羹剩飯也所剩無幾。
電力部在改制成國家電力公司的最后一刻,在起草《電力法》第25條中楔入了:“一個供電營業區內只設立一個供電營業機構”的法條,當然這就是指他們自己,也就是說不經過他們同意發電廠就不能賣電,用戶也不能買電,并用法律固化了這種利益關系。結果造成地方發電廠不論多少錢一度電上網,都與地方利益沒有直接關系,地方政府沒有權利調整當地電廠的電價,也不會從調整中得到任何實惠。而熱價是實實在在的地方利益,熱價上漲不僅影響地方經濟,而且地方通常在招商引資之初曾經承諾熱價,一旦調整熱價會影響地方政府形象。同時,還逼著熱電廠不得停止供熱。一些熱電廠就是這樣被困在中央和地方利益矛盾的夾縫之間,進退維谷。
急需政策春風
面對困境,熱電企業對于國家政策性調整價格應對煤價飆升極其渴望。王振銘認為,在目前這種情況下,國家出臺有利的政策,對熱電企業至關重要。有利的政策主要包括“煤電聯動”、“煤熱聯動”、“政府補貼”等,另外,專業委員會正在為熱電企業爭取減稅。
事實上,國家在2004年已經因為煤炭價格上漲調整了電力企業上網電價,下達上調發電企業上網電價0.007元/kwh的文件。
但這次調整并非針對熱電企業,因為文件中規定,調價范圍是指燃用國家統配煤炭和電力調度為省級電網的發電廠。而燃用市場價格煤炭同電網的地方調度電廠(包括熱電廠)沒有享受到這個政策。
不利于熱電發展的政策不止于此。比如,發展熱電聯產的目的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節能環保,若與火電企業一同競價上網,則優勢全無;又如,目前的電力增值稅制度未考慮可持續發展因素,無論是否節能環保一律照章納稅。特別是在煤炭增值稅13%、電力17%、運輸10%的條件下,由于煤價運價上漲造成燃料成本在整個電價構成中比例不斷高升,熱電企業仍將自身增值部分按17%納稅。
在針對熱電產業的一份“兩會”提案中有這樣的表述:中國是一個人均資源高度匱乏的國家,煤、油、天然氣和水資源人均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實施“節能優先,效率為本”具有極為重大的意義。但目前的形勢對于能夠有效節能的熱電聯產產業的健康發展非常不利,特建議政府有關部門關注這一問題,及時制定相關政策,保護和繼續鼓勵熱電聯產的發展。
該提案同時提出了幾點建議,包括熱電企業應與火電企業同樣享受“煤電聯動”的待遇;地方政府應該實行“煤熱聯動”;應堅持“效率為本”,支持環保,將熱電與火電區別對待,不一起競價;在稅制改革中給予熱電企業減免稅優惠;熱電企業應同樣享受國家計劃電煤指標,保證效率等等。
所幸,政府部門已經對熱電聯產問題開始有所動作。2004年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聯合發布《關于供熱企業稅收問題的通知(財稅[2004]28號)》,規定2003~2005三年對居民采暖免繳增值稅。
一些地方政府也認識到了煤電聯動、煤熱聯動對熱電聯產的積極效應,并采取具體措施調整熱價。2003年的減電價,浙江省物價局推遲了4個月(從1月1日推遲到5月1日);2004年4次上調上網電價,3次上調熱價;2005年7月1日,上海市今年首次煤熱聯動正式執行。
除去調價,政府補貼也是一種能夠立竿見影的辦法。比如浙江省就一直在對熱電企業進行補貼,使得整體狀況有所好轉。王振銘說:“政府部門可以算一筆賬。與其一方面拉閘限電,一方面沒有具體措施來增加電力,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還不如給熱電企業補助,讓他們看到這個行業的利潤,多發電。這樣對政府來說,肯定是合算的”。
而太平洋頂峰(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副總裁黃輔釗認為,國家的政策應該從以下三方面進行調整:允許取得認證資格的熱電聯產企業向熱用戶直接提供電力,并在公開、公平的原則下確定過網費和備用容量費;充分考慮到熱電聯產方式的熱效率、環保效益等特別優勢,在稅收政策上給予減免增值稅等優惠政策;加強現有國家熱電聯產政策的貫徹實施,并確保在省級和國家級有一個具備法律和行政權力的平臺,在必要的時候支持具備認證資格的企業充分享受相關的政策和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