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IT渠道商難,做軟件渠道商更難,做ERP軟件渠道商難上加難。
為什么這樣說?因為ERP軟件渠道商實在是活得不容易。
依賴軟件供應商,受制于軟件供應商
當前市場中所看到的ERP軟件渠道商,絕大多數是扮演工蜂的角色,其軟件利潤的來源主要來自于“進銷差價”,甚至可以說,來自于ERP軟件供應商低端軟件的“進銷差價”。
通常有點實力的ERP軟件渠道商(比如每年能夠打個幾十萬貨款),其軟件供應商一般在市場、銷售、實施、服務、利潤、培訓、員工隊伍的梯隊建設等方面會給予較大的支持。比如,渠道商售前過程中缺乏有經驗的顧問,軟件供應商可以通過區域或者總部給予支持;合同簽訂后,渠道商沒有能力進行實施工作,軟件供應商確定一定的收益比例,給予實施人力資源支持、甚至直接接管項目的實施工作;實施過程中,渠道商對客戶提出的軟件異議無法進行處理,由軟件供應商給予變更處理支持等等。
但是,這樣一種“緊密”合作的最大問題在于,這個“一路扶上馬”的工程,究竟何時才能結束?ERP渠道商什么時候才能真正自己完成銷售,以及銷售后的項目實施和維護、甚至完成售后銷售?真正扮演獨立的、能向客戶負責的、能讓客戶對實施服務放心的ERP渠道商職能?
而對于軟件供應商來說,盡管表面上風光,不斷地有渠道項目進來,而實際上是有苦說不出。雖然與渠道商就個別項目上確定了相應的收益比例,但由于渠道商和軟件供應商是兩張皮,因此,每個ERP項目的實施成本與維護成本都是居高不下。
在軟件供應商的分公司、子公司與渠道商并存的地區,ERP軟件渠道商活得更不容易。ERP軟件供應商既扮演渠道管理者的角色,又承擔產品銷售者的功能,所以,經常會看到分公司、子公司的銷售人員與渠道商爭搶客戶資源的情況,包括惡性搶單。
在產品同質化、市場同質化現象嚴重的今天,雖然ERP軟件供應商能給予較大的利潤空間,但真正操作起來,產品實施問題一大堆,客戶抱怨一籮筐。項目合同沒簽下之前,大家是朋友;合同簽訂之后,反而成冤家。而對于有些ERP軟件供應商來說,渠道商指望著能依靠其品牌優勢來賺個杯缽滿盈,但現實與憧憬相差太大,反而還受一些小嘍羅的氣,非常的不爽。最終的結果,渠道商不是改弦易幟,就是要退出這個ERP軟件“江湖”。
ERP自主平臺推動“自主”戰略轉變
這種現狀的根本問題在于,渠道廠商在銷售和服務客戶時,過度依賴于軟件供應商的支持,缺少自主控制能力。因此,今年9月國內首個ERP自主平臺產品的問世,對于軟件供應商、渠道、獨立自由職業者、客戶來說,將產生一種新的ERP產業生態鏈;而對于ERP渠道商而言,不僅意味著在新的生態鏈中繼續能夠賺錢贏利,而且意味著扮演與過去完全不同的角色。
由于ERP自主平臺是完全開放的,因此,渠道商可以不依賴于ERP軟件供應商、不依賴于開發人員,可以獨立自主地對ERP項目進行售后維護工作。對客戶需求的響應速度、響應內容,較之以往,將得到極大提高;售前是朋友、售后是冤家的現象將大大減少;真正地實現渠道廠商自主銷售軟件、維護軟件的目標。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由于絕大多數的ERP渠道商是面向區域經營的,一個能夠讓渠道商改善實施服務質量的軟件,也一定能夠極大地提升渠道商在當地的人氣指數。
由于ERP自主平臺實現了管理與技術的分離,因此,渠道商在實施過程中,不僅可以通過自有力量來實施,還可以更多地借助于客戶、甚至是第三方的力量。在傳統ERP軟件的實施過程中,一直存在著兩張皮的現象:搞企業的不懂ERP軟件,搞ERP軟件的不理解企業運行。因此,搞ERP軟件的,變著法子讓企業向ERP軟件靠;而搞企業的,也總是鬧不懂,為什么在自己企業富有效率的方法而在軟件卻行不通。這些現象,在ERP自主平臺產品中,將得到極大改善。客戶方的實施人員,可以不依賴于開發工具、可以不依賴于開發人員,對ERP自主平臺做出個性化的調整。而這些人員,一方面可以作為當前項目的實施力量,而另外一方面,可以作為渠道商其他項目的后背人力資源,這極大程度上減輕了渠道商團隊建設的壓力與成本。
由于ERP自主平臺采用了全新的功能體系擴展方式,因此,在產品利潤獲得途徑上,渠道商除了正常的產品進銷差價外,還包括了在ERP自主平臺上,向終端用戶提供自主功能體系擴展的服務收入。這個收入,可以產生在一次銷售過程中,也可以產生在二次、三次等多次銷售過程中。
我的ERP我做主,不僅指的是客戶,也包括渠道商。在ERP自主平臺產品支持下,渠道商將轉變以往的“工蜂”角色,將承擔更多的軟件供應商、軟件咨詢商、軟件服務商的職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