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隨著襄陽汽車軸承集團公司與天勝軸承集團有限公司《股份轉讓合同》的簽訂,意味著這場歷時二三年,其間一波三折的襄陽軸承(000678)產權重組事件也許終于可以畫上句號了,但由此引出的一些話題仍值得業內人士思考。
話題一:天勝勝出,能否為襄軸帶來美好前景?
在此次參與襄陽軸承股權之爭的三家企業中,廣西玉柴集團是歷史悠久的老國企,穩居全國內燃機行業霸主地位;人本集團是軸承行業知名的民營企業,襄軸的第二大股東。
而有關天勝軸承的資料,記者是從網上查詢到的:天勝軸承系由美國天勝控股公司、丁一和胡國美在寧波市北侖區共同組建的中外合資企業,主營精密軸承及各種主機專用軸承及其配件等。其中,美籍華人丁一現任天勝軸承和美國天勝控股董事長兼CEO,是天勝軸承和美國天勝控股的實際控制人。2005年,天勝軸承總資產1.15億元,凈資產1.04億元,銷售收入5764萬元。而美國天勝控股則現有總資產3.8億元,有8家生產基地,下屬3個銷售公司,1個產品研發中心。
三家企業各有所長,但從規模、實力和知名度來看,人本、玉柴顯然要高于天勝。為何襄樊市政府和襄軸集團最終選擇了天勝軸承,一位軸承行業內的專家向記者道出了其中的一些原委。
他認為,雖然規模和實力在決定哪家企業勝出中會起很大作用,但最終還要看各公司提的重組方案與條件是否對襄軸的發展最為有利。而且天勝軸承近年來發展速度較快,前景應該不錯。
當然,除了天勝軸承的外資背景讓襄樊市政府及襄軸集團感興趣外,天勝軸承所作出的將產業重心放在襄軸的一些承諾也很誘人。天勝軸承表示,將在此次收購完成后一年內將總部及工作機構搬遷至襄樊,并將天勝軸承的注冊地變更到襄樊市高新技術開發區。天勝軸承在產業發展上將以襄樊為基地、以襄陽軸承為平臺,支持襄陽軸承整合天勝軸承及天勝集團所屬的軸承制造企業。天勝軸承將立足襄陽軸承研發機構基礎上,合并天勝軸承的研發力量,將襄陽軸承的汽車軸承技術中心發展成國家級技術中心。
這就意味著,天勝軸承的入主不僅會令襄軸的主業進一步壯大,也將為當地帶來新的投資。此外,天勝軸承已擁有健全的海外銷售渠道,更進入了多家世界500強企業的配套體系,這無疑會為襄軸進一步打開海外市場提供便利。業內人士認為,正是這些優勢與承諾打動了當地政府與襄軸的心。
對于二者重組后的前景,業內相當一部分人表示樂觀。天勝軸承集團公司董事長丁一也表示,雙方重組后,可借助天勝集團國外市場優勢,技術、管理和資本優勢,發揮襄軸的產能、人才和勞動力優勢,及軸承產品品種齊全和國內市場優勢,實現快速發展的目標,在短期內成為中國最強的軸承制造企業。
記者電話采訪了中國軸協秘書長鄭如辰。他表示,作為行業協會,尊重當地政府和企業的選擇,也希望這種選擇對企業的長遠發展有利。因為襄軸畢竟是我國的老軸承工業基地之一,過去有過輝煌,也遇到過困難,近兩年依靠自身的努力,發展有了不小的起色。希望天勝軸承的入主能給襄陽軸承帶來更美好的未來,當然美好的愿望能否成為現實,最終還要讓實踐來證明。
話題二:地方政府,國企改制重組中應如何作為?
不難看出,無論是永煤集團牽手洛軸集團、天勝軸承重組襄陽軸承,地方政府在其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主導作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為了加快襄軸重組,襄樊市委、市政府2003年大力支持襄軸實施了“國有資本退出競爭序列、職工退出國有身份”為主要內容的改革改制,8000多名職工一次性完成了身份轉換工作,開創了湖北省乃至全國大型上市公司一次性全員轉換身份的改制先河。此次襄樊市政府還專門舉行了評審會,聘請了由企業管理、投資、證券、財務、法律、產業經濟、軸承技術等方面的專家組成的評審組,對意向受讓方的重組方案進行了認真評審。
一些業內人士認為,正是在襄樊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動下,襄軸重組最終才有了現在看似圓滿的結局。但也有相當一部分人對地方政府在國企改制重組過程中的職責界定及做法仍存有疑問。認為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在改制重組、引資合作中,地方政府應起引導、調控作用,而不應過多的介入、干預,甚至大包大攬、越俎代庖。而地方政府好心辦壞事的事例也不在少數,一些企業就因地方政府拉郎配、亂點鴛鴦而影響了企業發展,帶來無可挽回的遺憾。
看來,地方政府在企業尤其是國企改制重組中應如何作為還有待各方探討。
話題三:重組潮涌,軸承行業整合時代是否來臨?
從前些年,人本兼并杭軸、萬向兼并淮南軸承廠、浙江天馬兼并成都軸承廠等,到近兩年,永煤集團牽手洛軸集團、天勝軸承重組襄陽軸承,軸承行業兼并重組的步伐似乎正在加快,而且出現了跨行業、跨地區、大企業間重組的新動向。
其實,業內一些專家早已明確指出,兼并重組是中國軸承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主要是因為當前中國還遠不是軸承強國,不僅僅表現在技術上的落后,組織結構上的落后更為致命。有關資料表明,目前我國有軸承企業近2000家,其中國有及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企業超過900家,數量堪稱世界第一。但其中多數企業規模不大,競爭能力不強,抗風險能力弱。國內傳統五大軸承企業的軸承產量還不到全國總量的20%,而德國三大軸承公司軸承產量占其全國總量的90%,日本四大公司占88%,美國四大公司占56%,差距之大顯而易見,軸承產業結構調整的任務極為艱巨。
因此,通過聯合兼并重組,做大做強企業的戰略措施十分關鍵。
積極推動企業聯合、重組與改制已被列為今年中國軸承工業協會工作的“重頭戲”之一,其中提出“國有企業特別是大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要加快體制、機制改革的步伐,實現企業戰略聯盟,在我國軸承行業要逐步形成幾個能撐得住天的、能與國際跨國集團公司抗衡的大型企業集團和一批‘小巨人’企業及專業廠點。”有的專家甚至斷言,軸承行業兼并重組的時代已經來臨。
此前,記者從有關方面獲悉,隨著東北國企改制進程的加快,哈軸、瓦軸等國有軸承企業也將有所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