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主機企業降價風頻刮,尤其進入2006年以來,降價更成為整車制造商頻頻祭出的促銷武器。越來越深的降價漩渦,不僅將整車制造商深深卷入,而且迅速殃及池魚,在整車制造商的強勢影響下,軸承、齒輪、液壓件、標準件等上游零配件制造商開始越來越多地感受到被動降價的陣痛。
盡管零部件廠商普遍反映與主機廠處在不平等地位,缺乏有效的對話機制,但面對主機廠壓價和原材料漲價的雙重壓力,雖然利潤空間已經越來越小,但是大多數零部件廠家仍委曲求全,敢怒不敢言,更不敢不供貨,擔心喪失配套資格和今后的市場。
零部件企業夾縫中求生存
"應該說目前所有零部件廠家的日子都很難過。"某
汽車軸承企業一位陸姓總經理告訴筆者,前幾年零部件的利潤還是非常豐厚的。現在,整車廠壓價太厲害,他不得不逼著自己的企業加強管理、改進技術。"反正外國人能扛得住的,我們也必須扛住。也許經過這輪價格戰,會淘汰一批差的零部件廠,自然,也會鍛煉出一批能頂得住的廠子。"
在動輒幾萬元的降價幅度下,整車廠由于控制著市場通路及產品品牌、技術標準,在市場中扮演著主導角色。因此,車價一降,零部件廠家自然要主動跟進,否則,等到整車廠提出換配套廠,再行動就來不及了。
以往,整車企業在采購零部件時就要求零部件價格每年下降幾個百分點。但是去年整車價格的不斷降價,使得整車企業將大部分壓力幾乎都轉嫁到零部件供應商方面。如某品牌的活塞,去年5月份報價是110元,而如今只要90元,下降了近20%。
"船遲又遇打頭風"。在零部件企業不得以不斷調低產品價格的同時,近期原材料價格,如鋼材、油、煤等不斷上漲,以鋼材為例,目前國內熱軋板材的市場價格已達到3800元(458美元/噸含稅),中板價格也達到4100元(494美元/噸)。除此之外,鋁和其他原材料的價格波動也影響著汽車及零部件企業。運輸成本也在上升。
電力緊張的情況也可能進一步引起電價的上漲。而同時,其他成本下降的空間有限。用于保證質量體系運行的各種成本費用下降的空間微乎其微,而又不能以犧牲產品的質量為代價,那對于零部件廠家來說是得不償失。因此,企業受到兩方面的壓力,主機廠的壓價和原材料漲價猶如"漢堡包"一樣,我們稱之為"漢堡包效應"。
零部件企業陷入一個怪圈
中國零部件企業大多依賴于整機、整車生產廠,自己處于被動、服務的地位。而在國外,零部件廠有自主開發能力,主機廠開發新品時反而要依賴零配件商,這是國內外零配件企業的主要差距所在。據筆者了解,像國內知名零部件商和整車制造商合作,一般都會簽訂一個三四年甚至更長時間的框架協議,雙方每年簽一次合同,根據零配件成本下降、規模擴大以及生產效率的提高,零配件商每年都有三五個點的降價幅度,降幅的點數是雙方事先約定好的。但是,主機廠作為甲方,每年簽訂合同時往往都會要求重新議定供貨價格,甚至會強制性要求零配件商進行較大幅度降價。目前與主機廠的合作中,主機廠常常不依照合同規定,頻繁提出降低采購價格的要求,這已經是零配件行業的普遍現象。值得關注的是,很多企業為降成本,已經在原材料和工藝上做文章,導致零部件產品質量下降。
零部件企業應注重自主開發
開發能力弱,是中國零部件企業的大問題。在缺乏開發能力的情況下,中國大多數零部件企業缺乏知識產權,只能照圖加工,掙點苦力錢。一位業內專家認為,零部件供應商只有進入從市場到制造、從制造到開發這一完整過程,在轉變中形成自主開發體系和自主開發能力,形成自主開發隊伍,這樣才能最終形成競爭力。湖南江濱機器(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在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方面,不失為一個成功的典范。該公司是一家生產、經營發動機活塞的專業公司,上世紀80年代該公司從德國馬勒公司引進全套活塞加工技術,通過 20多年的消化、吸收、大膽創新,終于取得階段性成果。現在,該公司擁有國內一流的活塞加工技術,而且部分技術還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明顯增強。
國際上,整車制造商和零部件供應商是唇齒相依的平等關系,而在我國這種關系當前卻表現成"父與子"的上下關系。整機、整車企業的興旺必須由零部件廠做支撐,整車乃至整機的降價也不能以犧牲零部件企業的利益為代價,整機、整車廠與配套廠走"雙贏"道路,在未來建立起強強聯合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意義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