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迷夢
10月16日,胡潤第二次發布“能源富豪榜”,無錫尚德CEO施正榮以155億元成為2006年能源首富。尚德的財富神話一次次激勵著國內太陽能產業的投資者。
國內10多個省市、20多家企業正在興建或申報的多晶硅項目,對我國太陽能產業發展來說,是一個宏偉的愿景。只是這個愿景的實現還必須跨過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虎口”——技術與多晶硅價格回落問題。
據了解,我國多晶硅工業起步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期,生產廠多達20余家,但由于生產技術難度大、生產規模小、工藝技術落后、環境污染嚴重、耗能大、成本高,絕大部分企業因虧損相繼停產和轉產,到1996年僅剩下四家,產能與生產技術都與國外有較大差距。
同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國內多晶硅生產企業在產業化方面的差距體現在多方面。今年7月底,國家發改委在江西余新專門召開了一次“太陽級硅材料及硅太陽電池研討會”,專家們指出,國內多晶硅企業的問題主要是產能低、供需矛盾突出。據有關人士介紹,2005年中國太陽能用單晶硅企業開工率在20%~30%,半導體用單晶硅企業開工率在80%~90%,無法實現滿負荷生產,多晶硅技術和市場仍牢牢掌握在美、日、德的少數幾個生產廠商手中,嚴重制約我國產業發展。
此外,我國的多晶硅生產規模小,現在公認的最小經濟規模為1000噸/年,最佳經濟規模在2500噸/年,而我國多晶硅生產企業離此規模仍有較大的距離。現階段投資的多晶硅項目,超千噸的只有5家。而且,國內企業的工藝設備落后,同類產品物料和電力消耗過大,“三廢”問題多,與國際水平相比,國內多晶硅生產物耗能耗高出1倍以上,產品成本缺乏競爭力。
而最主要的還是技術和生產工藝問題。據悉,我國目前投資的項目,多數都是從國外引進技術。地方政府和企業投資多晶硅項目,存在低水平重復建設的隱憂。千噸級工藝和設備技術的可靠性、先進性、成熟性以及各子系統的相互匹配性都有待生產運行驗證,并需要進一步完善和改進。
而多晶硅投資的虛火,也有導致多晶硅產品價格下滑的可能。專業人士分析指出,10年以后,生產晶體硅原料企業的毛利率將會恢復到2003年以前。
由于多晶硅項目整個投產需兩年,完全達產需要5年,當目前計劃進入該環節的公司投產時,國際大廠家的產能已經開始或完全釋放,太陽能級晶體硅產品的毛利率會自然下降。這一預言一旦應驗,對我國多晶硅投資者將是一個嚴峻考驗。
對此,趙玉文指出,目前,發展壯大我國多晶硅產業的市場條件已經基本具備,時機已經成熟,國家相關部門應加大對多晶硅產業技術研發、科技創新、工藝完善、項目建設的支持力度,抓住有利時機發展壯大我國的多晶硅產業。同時,政府主管部門應加強宏觀調控與行業管理,避免低水平項目的重復投資建設,保證產業的有序、可持續發展。
新技術為多晶硅投資降溫
據介紹,將工業硅加工成多晶硅的過程中,需要“三氯氫硅還原法”的關鍵技術,目前我國還沒有掌握這項技術,在提煉過程中70%以上的多晶硅都通過氯氣排放,不僅提煉成本高,而且環境污染非常嚴重。
在國內公司為多晶硅而狂、紛紛投資建設多晶硅生產線的時候,國內外新一代低成本多晶硅工藝技術和硅材料替代物研究也空前活躍,使國內“追硅”的熱度下降不少。這些新工藝或替代物真正走向實用仍需數年時間,但其對國內硅材料產業的沖擊不可小瞧。
目前,除了傳統工藝(電子級和太陽能級兼容)及技術升級外,還涌現出了幾種專門生產太陽能級多晶硅的新工藝技術,主要有:改良西門子法的低價格工藝;冶金法從金屬硅中提取高純度硅;高純度SiO2直接制取;熔融析出法;還原或熱分解工藝;無氯工藝技術,Al-Si溶體低溫制備太陽能級硅;熔鹽電解法等。
不久前有報道稱,美國著名硅體生產商道康寧,已成功利用冶金級硅制造出太陽能級硅材料,從而有望解決太陽能產業發展面臨的多晶硅原料短缺瓶頸。
而位于德國美因茨的馬普聚合物研究所和斯圖加特的索尼材料科學實驗室合作,也開發出一種新方法,利用兩種光活性物質,將低能長波光子轉換成高能短波光子,這一方法將有助于開發新一代的高效太陽能電池。
在國內,中科院物理所也在研究新型太陽能電池。
分析人士認為,多晶硅新工藝和替代物的出現,將扼殺多晶硅價格上漲的美夢。
下游市場“冷”啟動
對于國內多晶硅項目的投資熱潮,趙玉文并沒有過多在意,他更關心的是如何啟動國內太陽能市場。趙玉文說,目前國內太陽能產業出現不正常狀態:九成以上的原材料依賴進口,九成以上的產品出口,形成了“兩頭在外”的局面。長此下去將嚴重影響中國光伏產業的健康發展。
據了解,歐洲一些國家在相關政策的扶持下,太陽能利用得到迅速推廣。國內由于相關政策和配套措施出臺較晚,可再生能源推廣還存在諸多制約因素,過高的成本使得國內的太陽能市場并未形成規模。
趙玉文介紹說,我國的太陽能光伏市場發展非常緩慢。我國光伏市場在2001年以前基本維持在世界市場1%的份額,截至2003年底,光伏系統累計安裝容量約50 兆瓦。但到2004年,我國的太陽能光伏市場只有世界市場的0.5%,這說明我國并沒有跟上世界太陽能光伏市場的發展步伐。
“中國光伏市場和產業目前是分離的。”趙玉文說,中國光伏產業目前的快速發展是靠國外快速發展的光伏市場拉動的,在世界經濟一體化和WTO原則的引導下,外國光伏市場可以拉動中國的光伏產業,但拉動不了中國光伏市場。
“太陽電池的高額成本是制約光伏發電大規模應用的主要因素。”中科院電工所研究員馬勝紅曾指出,目前太陽能電池的價格大約為每瓦3.15美元,并網系統價格為每瓦6美元,發電成本為每瓦0.25美元。在我國,完全商業化運作的并網光伏發電上網電價大約為每度電3.4元,尚無法同火電、風電等競爭,預計到2010年,光伏系統發電成本才有望下降到每度0.8元左右。
在此次“2006長城世界可再生能源論壇”上,許多國內專家也意識到了這一問題。專家們表示,建立完整有效的可再生能源的法律體系以及扶持光伏市場和產業發展的專項激勵政策,是當下我國太陽能產業發展的迫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