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終端為王的時代,自建終端已經成為許多行業無法繞過的檻,無論是
醫藥行業生產商的終端專賣店建設,還是最近以三元奶粉和蒙牛集團為主的奶業終端建店,種種跡象都表明了許多行業的強勢企業都在向自己掌控終端努力。陶瓷行業的特殊性,對終端展示有著更強的依附性,產品很多時候是靠空間情景實現銷售,建陶企業對終端店面建設一直比較重視;近幾年,隨著終端市場競爭的加劇,終端店面建設則被企業當作終端競爭的殺手锏,企業在終端的展廳先是越建越多,接著是越建越大,幾千平米,甚至幾萬平米的展廳以這種館、那種館的名目競相在企業營銷總部亮相,繼而在各個大中城市復制、拷貝,一場大展廳建設戰已經在悄然上演。
對于風起云涌的大展廳建設,許多企業開始是積極參與,繼而是無所適從:建設大展廳產生的高額資金投入給企業帶來了巨大的經營壓力和風險;而不建設大展廳就無疑喪失了企業在終端競爭中的話語權,于是也就只好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當年筆者在某衛浴企業做品牌推廣時,為公司制定經銷商合同及有關管理規定時,就終端專賣店建設補助方面曾經做過這樣的規定,店面裝修補助自50平方米至300米,面積越大補助單價越高,但是超過350平米以上則沒有補助。老板問我為什么這樣,我告訴他公司目前的產品,200平米的展示已經完全可以很好地進行展示,即使未來兩三年300平方米也足夠了,為避免經銷商不講實際盲目把店做大,既浪費了我們的補助費用,也引發他的經營風險,所以制定店面建設上限。
老板說那是經銷商的事,只要是按我們的建設標準建設,擺放的又全是我們的產品就按最高補助給,他們愿意建1000平米更好。雖然我告訴他,我們和經銷商是戰略合作伙伴,必須為他的正常贏利能力著想,因為他的經營風險也會波及你。然而老板考慮再三,最后還是堅決不同意制定展廳規模上限。從這件事可以看到,陶瓷行業的經營者對終端大展廳的過度依賴和狂熱追逐。
當然,終端大展廳建設無論是對品牌還是產品推廣都具有一定積極的意義,在這場大展廳運動中也的確成就了部分英雄,一些精明的陶業精英,通過總部大展廳建設或重點城市艦艇店的布局,迅速創造了行業神話,產生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使企業和個人站在風口浪尖之上。但是,更多的勇士們卻確少思考,盲目跟風建設大店,最終使大展廳建設成為陶瓷企業對強勢終端的一種集體誤讀,對企業和行業都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
因為目前國內陶瓷行業,即使產品線最寬的企業,500—1000米的展廳就能對產品進行很好的展示,而1500平方米的展廳已經就是最高上限了,但是2000、3000、甚至4000平米以上的展廳卻頻頻亮相。超大型展廳的出現,無疑已深陷兩個誤區:一是過多追求樣板間數量。很多展廳的面積增加,其實很多都是出在樣板間規劃上,樣板間最大功用是給予設計師和顧客產品應用思路上的啟示,而不是盡可能多地展示產品裝飾出來的各種效果,因為對于產品搭配裝飾的無限可能性,不論你怎樣展示也僅是九牛一毛。二是過多相信展廳規模的威力,認為展廳大才能吸引消費者,才能提高顧客購買產品的信心。
展廳規模的確可以產生購買力,但是展廳逾1000平米以后,規模所產生的購買力就差不多到了極限,因為顧客對這種規模的展廳感覺都是一個字“大”,至于到底是多大,哪家的大就懶得理了,如果展廳做的好,客戶還可能在里面仔細轉遍,如果展廳沒有特色,很多客戶看完展廳的一個角就溜出去了,因此展廳最重要的是做精,做精了才能留住客,使1000平米發揮2000平米的作用,反之2000平米也可能發揮不到500平米的作用。可是對終端店面的經營,多500平米或1000平米,一年的費用要高出多少? 這實在是一個值得注意的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