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調整新目標確定:改造整合淘汰小粉磨站;全面推進余熱利用;加快企業戰略重組浙江省計劃在2007年年底全部淘汰最后的17座機立窯。隨著一臺又一臺機立窯的拆除,浙江省將率先進入全部采用新型干法工藝生產水泥的水泥工業現代化時代。
這是一件令人高興和驕傲的事。但是,對于浙江省的水泥企業來說,在高興之余也許還有許多感慨。在水泥行業結構調整過程中,浙江水泥企業經歷了風風雨雨。
浙江水泥工業的結構調整猶如經濟領域的一場戰役,作戰環境紛繁復雜,影響因素千變萬化,對得失成敗的評頭論足更是各有千秋。不論是政府領導,還是水泥界專家、企業家及眾多媒體,對浙江省水泥工業的結構調整自始至終都十分關注,并給予了極大的理解和支持,增強了浙江推進水泥工業結構調整的決心和信心。
浙江是水泥生產大省。在2000年以前,全省水泥工業700多條生產線主要以機立窯生產工藝為主,代表水泥生產先進工藝的小型窯外分解生產線僅有6條,日產1000噸以上新型干法窯在省內還是空白,新型干法水泥產量僅占全省水泥總量的2%.如何改變浙江水泥工業的落后面貌?國家提出的水泥工業結構調整的要求,為浙江省指明了建設現代化水泥工業的方向。
浙江省水泥工業結構的調整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領導的重視。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浙江省各級政府和各部門都付出了很大努力,水泥企業更是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浙江省水泥工業結構調整所取得的成績是全社會努力的結果。
因勢利導,抓住機遇發展1998年,國家經貿委印發了《關于印發建材工業“控制總量、調整結構”若干意見的通知》(國經貿產業[1998]572號),并在1999年7月27日公布了《取締、關閉、淘汰小玻璃廠小水泥廠企業(生產線)名單》(國經貿建材[1999]715號),全國水泥工業結構調整全面拉開了大幕。由于企業淘汰機立窯所承擔的損失較大,加上涉及銀行貸款、當地老百姓的集資、員工的就業轉移、地方財政收入的減少等復雜因素,而政府給予機立窯淘汰企業的補償又很少,雖然有國家的令箭,浙江省在執行國家經貿委715號文件的過程中,工作做得還是十分艱難。水泥工業結構調整僅靠行政手段來推進難度很大,在實行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只有充分利用市場規律,以市場的手段為主來推進水泥工業結構調整,才能比較順利地達到預期目標。
2000年開始,浙江省經濟又呈現出新一輪快速發展的勢頭,水泥企業也都感受到了發展機遇的來臨。如果水泥市場形勢轉好,淘汰機立窯的工作將面臨更大的困難。
水泥工業結構調整究竟該如何推進?浙江省經貿委對此展開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并借鑒國內外水泥工業發展的經驗,深入分析全省水泥工業的發展現狀,形成了《浙江省水泥工業戰略研究》和《浙江省石灰巖資源現狀及開發利用情況的調查報告》,確定了浙江水泥工業發展的戰略目標、工作重點和推進措施,明確了實現浙江省水泥工業結構調整目標的總體構架。在推進水泥工業結構調整過程中,浙江省重點把握住了4個方面:一是堅決剎住新上機立窯等落后生產能力的勢頭;二是加快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的建設,確保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水泥產品的需求;三是利用市場手段壓縮機立窯生存空間,促使新型干法水泥產品順利占領市場;四是加大宣傳引導力度,明確水泥工業結構調整的方向和政策措施,使全社會理解水泥工業結構調整的重大意義,并形成合力。
由此,2000年9月,浙江省經貿委發布了《浙江省水泥工業結構調整與發展指導意見》(浙經貿發布第1號),將全省水泥工業結構調整的總體目標分解為“十五”期間的各項具體目標和政策措施付諸實施。在政策的適時引導下,浙江省的水泥工業結構調整開始按照《指導意見》規劃的進程有序前行。2001年~2003年,浙江省經濟快速發展,水泥市場需求量增速之快始料不及,企業投資建設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的熱情遠遠超過了預期。根據全省水泥工業結構調整發展的實際現狀,浙江省及時對全省水泥工業的“十五”發展規劃進行了修訂,出臺了《浙江省“十五”后三年水泥工業發展指導意見》,實事求是地調整浙江省水泥工業結構調整的政策措施,引導浙江省水泥工業的結構調整按照預期的目標發展。這一時期浙江省緊緊抓住了新型干法水泥的發展機遇。
正確認識淘汰與發展關系水泥產品是一個保障經濟發展建設需求的特殊商品。水泥工業結構調整的推進,首先要保證水泥市場的供給,因此,控制水泥淘汰落后產能與發展先進產能的速度尤為重要。發展的速度也直接關系到淘汰的速度,要保障市場供給,必須加快發展新型干法水泥產能,淘汰落后水泥生產能力。
進入“十五”以后,浙江省水泥市場的需求量高速擴張,水泥生產逐漸供不應求。如何在保障浙江省經濟發展對水泥產品需求供給的前提下,加快推進水泥工業結構調整?浙江省通過認真研究,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明確了當時全省水泥工業結構調整“總量控制、限量淘汰”的方針。2002年浙江省印發的《關于加強我省水泥行業投資項目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規定,建設日產2000噸~4000噸熟料生產線的按30%~50%比例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對建設日產4000噸及以上的按10%~20%比例淘汰。這項政策的調整,既調動了水泥企業發展新型干法水泥的積極性,也使得浙江省機立窯在水泥需求旺盛時期繼續得到不斷淘汰。
在市場需求旺盛時,浙江省始終堅決剎住機立窯回潮之勢,抓住機遇加快發展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在市場需求回落時,不失時機地加大力度淘汰機立窯等落后生產能力。到目前為止,全省共建成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81條,形成熟料設計生產能力6000萬噸(實際熟料生產能力可達到7000萬噸,可生產水泥近1億噸),基本上保障了浙江省社會經濟發展對水泥產品的需求供給,為加速淘汰水泥機立窯等落后生產能力創造了條件。2005年浙江省淘汰了307臺機立窯,2006年又淘汰了68臺。截至2006年年底,全省總計淘汰機立窯688臺,為完成在2007年年底前全部淘汰機立窯的目標任務奠定了基礎。
利用市場機制,強化政策引導建設一條水泥機立窯生產線按當時的價格一般需要1000萬元~1500萬元,而在淘汰時,浙江省各級政府對每臺機立窯的補助額一般都在100萬元以內,難以真正彌補機立窯企業的損失。在水泥企業大多數是民營企業的狀況下,如何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來發揮政府的管理職能,推進水泥工業結構調整順利進行,浙江省一直進行著大膽的嘗試。
水泥工業結構調整能否順利推進,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新型干法水泥與機立窯水泥的市場競爭結果。當時浙江省許多水泥企業對新型干法水泥生產工藝不是很熟悉,對新型干法水泥在生產成本、產品質量等各方面能否在市場競爭中占優勢心存疑慮。為了使新型干法水泥能順利占領市場,浙江省在經過大量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努力進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政策引導的探索,促進了水泥工業結構調整的順利進行。
在政策引導實踐方面,浙江省努力及時跟蹤水泥的市場變化和結構調整進展情況,適時發布產業指導意見,及時采取各項調控政策措施。在2000年9月發布《浙江省水泥工業結構調整與發展指導意見》(浙經貿發布第1號)后,2001年在全省水泥市場供不應求的情況下,部分地區出現了水泥企業再建機立窯生產線的跡象,為此,浙江省及時印發了《關于禁止建設水泥機立窯生產線的通知》(浙經貿建冶煤[2001]1528號),遏制了落后生產能力重復擴張建設的苗頭。為防止出現新型干法生產線發展出現新一輪重復建設,使水泥工業結構進一步合理優化,2002年,浙江省又印發了《關于加強我省水泥行業投資項目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浙經貿建冶煤[2002]163號),規定今后原則上不再審批建設日產2000噸以下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此后,為了壓縮機立窯水泥的市場空間,促使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投產后能順利占領市場,保持健康發展,浙江省經貿委聯合省建設廳、交通廳和水利廳等部門印發了《關于加強我省建設工程使用水泥管理的通知》(浙經貿建冶煤[2002]1273號),要求全省各類重要建設工程必須使用回轉窯水泥,有效地擠壓了機立窯水泥的市場空間。為了更好地利用政府財政資金引導水泥工業結構調整,2003年,浙江省又印發了《關于我省水泥企業資源綜合利用認定工作的意見》(浙經貿資源[2003]39號),規定承諾淘汰到期的機立窯生產線和國家、省及各市、縣人民政府明文要求限期淘汰的水泥生產線,以及污染物排放不達標和出現重大產品質量事故、安全生產事故等情況的水泥企業,原則上不再進行資源綜合利用企業認定。為了促進新型干法水泥的健康發展,針對水泥企業大多由機立窯生產企業轉型而來,對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管理缺乏經驗,管理不規范,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的先進技術和裝備優勢不能最大限度發揮的現狀,2005年,浙江省組織編印了《浙江省新型干法水泥企業管理規范》,對新型干法水泥生產企業的生產工藝、設備管理、質量控制、安全生產、環境保護等方面提出了全面的管理要求,引導企業規范化管理,全面提升管理水平,提高水泥生產的資源利用效率和控制環境污染,促進水泥工業可持續發展。
淘汰落后生產能力,水泥企業要遭受較大的經濟損失,員工失去就業崗位,以及關停企業的債務處理、地方財政減收等諸多問題,對當地的經濟發展有一定的影響,處理不當容易成為引發社會不穩定的因素。浙江省盡可能地利用市場規律的作用,輔以政策措施引導結構調整,大大減輕了政府的工作壓力。通過市場搏殺,許多水泥企業清楚地看到了浙江省的機立窯今后確實難以生存,自行將其拆除淘汰。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因勢利導給淘汰的企業適當的財政資金補貼起到了較好推動作用。
新型干法水泥生產工藝的高智能化、自動化、大型化所形成的高效率、低成本、低排放、低消耗和良好的生產環境,具有強大的市場競爭力,是促使機立窯淘汰的基本條件。根據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采取積極的政策引導,是加快落后生產能力淘汰進程,促進水泥工業結構調整順利前行的保證。通過及時跟蹤和適時政策引導,浙江省的水泥工業結構調整始終保持按照預期的方向發展,各項產業政策得到了較好的貫徹落實,保障了水泥工業結構調整目標的順利實現。
結構調整產生的變化“十五”期間的水泥工業結構調整,使浙江省水泥行業發生了令人矚目的變化,2006年全省水泥產銷量9947萬噸,比2000年的產量4257萬噸翻了一番多。建成的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生產能力基本達到了滿足全省建設市場需求的目標,新型干法水泥的比例占全省水泥生產總量的98%以上。全行業實現利潤8億元,比2005年增長494%;利稅15億元,增長24.16%,水泥行業的經營效益逐步回升。全省只剩下17臺機立窯,其他落后生產能力全部被淘汰。浙江省計劃在2007年年底全部淘汰最后的17座機立窯,將在全國率先跨入水泥工業現代化的行列。
通過“十五”期間的結構調整,浙江省水泥工業發生的變化突出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全省新型干法水泥生產工藝替代機立窯生產后,行業的集約化程度明顯提高,勞動生產效率大幅提升,水泥企業的平均產能從9萬噸提高到40萬噸,全員勞動生產率從611噸提高到2372噸。有12家浙商水泥企業進入國家重點扶持的60強大型企業之中,占1/4.全省水泥生產的平均技術經濟指標居國內領先水平,企業的管理水平有了大幅提高,行業競爭力明顯增強。
水泥行業的能源消耗明顯下降。全省水泥生產噸熟料標準煤耗從2000年的134.7千克下降為114.6千克,按年生產7000萬噸熟料計算,每年可節約標準煤140萬噸。全省81條新型干法窯已有29條建成了純低溫余熱發電機組,其裝機容量為20.35萬千瓦,年發電量14億千瓦時,另有19條新型干法窯的純低溫余熱發電機組正在建設中,裝機容量10.35萬千瓦。上述新型干法水泥窯的余熱發電項目全部建成投產后,每年可節約能源70萬噸標準煤。
水泥工業污染物排放量得到大幅度削減。據初步測算,機立窯淘汰后,全省每年減少粉塵排放17.5萬噸,二氧化硫減少2.8萬噸,氟化物減少3500噸。過去由于機立窯企業比較集中,整年籠罩在烏煙瘴氣之中的一些村莊,現在又重新呈現出青山碧水的和諧景象。節省了土地資源。全省由于淘汰機立窯而節省土地2萬多畝。長興縣機立窯淘汰后,浙江省又關閉了14家機立窯企業,騰出土地1489畝。
由于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的熟料質量普遍比機立窯高10兆帕以上,生產相同數量和標號的水泥所消耗的熟料量相對減少,由此每年浙江省可節省石灰石資源約700萬噸。水泥生產消納工業廢渣的能力比機立窯生產提高了近1倍,目前全省每年消耗各種工業廢渣近3000萬噸,提高了浙江省建材工業發展循環經濟的水平。
浙江省水泥工業的技術結構調整雖然在較短時期順利地完成了,但在引導結構調整的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值得反思的問題,現在回過頭來看,有些工作可以做得更好、更順暢些。近幾年,浙江省整個水泥行業的市場價格低迷、機立窯和新型干法水泥的殘酷搏殺,使浙江省水泥企業經受了考驗。浙江省的水泥企業家認識到本省的市場空間受限制后,紛紛到全國各地尋求發展的沃土,把浙江的水泥工業發展和市場競爭觀念引到了其他省市。
浙江省機立窯雖然基本淘汰了,但也存在著一些需要解決的后續問題。在淘汰的過程中,機立窯企業關閉或轉產了一批,但仍有許多機立窯拆除后的企業利用原來的小磨機以粉磨站的形式維持生產。這些小磨機設備陳舊,生產能耗較高,企業的環境狀況也較差。這些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不得已采用價格戰的手段促銷,使浙江省水泥市場競爭加劇,造成浙江省水泥市場在需求旺季時熟料價格上升較快、水泥價格上升難度較大的現象,影響了整個行業的效益增長。
今年浙江省水泥市場的需求量將超過1億噸,全省建成投產的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總生產能力基本與市場需求相適應,前幾年產能過剩的狀況隨著機立窯的全部淘汰已基本消解。浙江省水泥工業通過脫胎換骨,在新的起點上又開始了生機勃勃的征程。浙江省下一階段水泥工業結構調整的新目標已確定:一是改造、整合、淘汰小粉磨站,提升水泥粉磨工藝技術,降低水泥粉磨電耗;二是全面推進水泥生產余熱利用,“十一五”期間全省所有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都完成純低溫余熱發電項目改造;三是推進水泥企業戰略重組,優化水泥行業組織結構,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四是提升水泥企業管理水平,全省大部分水泥企業的產品質量、能耗和“三廢”排放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五是推進水泥工業實現工業廢渣資源化,有毒有害垃圾無害化,在重化工聚集區域構建以水泥工業為基礎的區域循環經濟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