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在主機板、顯示卡、服務器等產品上奠定基礎的微星科技(MSI),為了尋找未來的成長方向,在4年多前成立了‘創新前瞻研究中心’,希望能檢視臺灣除了在ICT(資通訊)產業之外還有哪些利基,以及還有哪些技術創新是可以投入的,來作為前期技術投入的目標。目前這一擁有三十多位工程師的研究中心,已經將
機器人與醫療電子作為其未來的發展方向,并已得到初步的成果。
微星科技創新前瞻研究中心經理陳珍慶表示,創新前瞻研究中心成立的使命在于,希望透過以站在前端市場、技術養成的方式,來為公司找到下一個十年、甚至二十年的發展機會。他說,“雖然我們可能無法主導創新,但至少當市場有新技術興起時,我們能夠很快趕上,而不只是只能接受代工業務。”
在此背景下,研究中心成立之初,便開始思索‘這個世界需要什么?’、‘有什么是ICT業者可以做的?’對此,陳珍慶表示,“在現代社會中,人們越來越忙,計算機、手機科技的發展與普及,雖然讓我們的生產力大幅提升,一個人可以當多人用,但這些科技卻往往對人們的健康,甚至快樂帶來很多負面的影響。”
有什么事情是科技業者能做,來彌補這方面的不足?以此思維下,他表示,“我們認為,機器人與醫療電子兩大方向,不但能與公司的發展方向契合,同時也符合社會的未來需求,因此便決定以此兩大技術為創新研究中心的投入方向。”
開創新藍海
微星從2003年便開始進行機器人研究,到2005年的臺北Computex計算機展上,創新研究中心所展示的E2R-H3(Education and Entertainment Robot - Humanoid 3)機器人,當時曾一度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
陳珍慶表示,此展示的確為公司創造了正面的形象。而機器人是一項與ICT相關的整合型技術,它包含了語音、影像、機構、控制、感測、人機接口等多種技術,尤其是E2R-H3是一臺具有23個自由度的人型機器人,如何細膩的操控其動作與平衡,需要許多相關技術的整合與配合。
以此技術為基礎,微星科技在2006年7月獲得科技項目計畫的補助,進行一項為期三年的研究計畫。在此計畫下,微星已建立機器人的發展平臺,將利用此既有平臺進行功能技術的整合。
他表示,機器人的應用范圍寬廣,包括家用勞動服務型機器人、工業/工廠組裝用機器人、甚至日本政府為因應高齡化社會發展,所積極推動的陪伴型機器人,可用來記錄老年人生活資料,以作為醫療照護輔助之用等。“對微星來說,專業用的工業機器人不是發展重點,我們將以居家、個人消費性使用的機器人為主要發展方向。”
然而,陳珍慶也指出,“對我們來說,機器人還是處于一個技術養成的階段。考慮成本、技術障礙等多項因素,事實上,這個產業離成熟期還有一段距離,而我們的投入,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才有可能回收。”
但是,就如同他提到的機器人是一個整合型技術,在目前練功階段所累積的功力,可以應用到其它的創新產品中。例如,機器人的觸覺,可發展到現今最熱門的觸控式消費性產品上,而機器人用來與人類溝通的語音、影像技術,也是目前消費性應用的主流。
陳珍慶強調,“對公司來說,為既有產品賦予新功能,也是我們研究中心的重要使命。”
而在醫療電子方面,他指出,從包括微軟、英特爾、飛利浦等業者都開始將焦點移到居家醫療電子市場的商機,此一市場的未來發展當然是值得期待的。“一直以來,醫療產業都是一個很封閉的環境,隨著ICT業者的切入,以其成本與技術優勢,我相信醫療市場已經到了被打開的時候了。”
而微星便試圖從ICT優勢切入,開發消費性的醫療應用產品。歷經三年多的開發時間,他們已經開發出一套可攜式心電圖監測與記錄產品─MyECG E3-80。此產品已于去年得到美國食品藥物管理署(FDA)、歐洲醫療器材CE MDD認證以及臺灣的衛生署許可證明,也于去年底首度參加于德國杜塞道夫舉行的國際醫療展(MEDICA 2007)。
MyECG E3-80是一臺重量僅有65公克、三信道的可攜式心電圖裝置,符合ANSI/AAMI EC38與IEC60601移動式心電圖標準,可提供準確的心電圖資料記錄,其取樣率最高可達到1000Hz,同時內建有SD讀卡器,可以最長連續記錄24小時的資料。
陳珍慶表示,開發此產品需要的domain knowledge,他們是與榮總、臺大的醫師共同合作,而目前此合作仍持續進行中。同時,由于這類產品需要更多模擬、感測技術人才的加入,與傳統純數字的信息運算領域有很大差異,這些也都是微星還在努力培養技術的方向。
對于MyECG E3-80,陳珍慶表示,此產品仍處于原型的階段,真正的商品化、量產可行性、日后的銷售通路等多項問題,都還在探索階段中。“但是,我們會開始積極推廣這樣的概念,希望今年會有較具體的成果。”而以此技術為基礎,微星在去年初也推出了整合心電圖功能的筆記型計算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