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彈指一揮間。
60年,中國工業發展演繹了一個驚人的變遷。這個驚人的變遷,包括兩個偉大轉變。
轉變之一:實現了從農業大國向工業大國的偉大轉變
中國的工業化,是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起步的。區別于其他國家輕紡工業起步的工業化模式,中國選擇了“優先發展重化工業和國防工業”的超常規道路。
1953年~1957年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是中國工業發展60年歷史上第一個取得了重要成就的時期。其中以156項工程為中心的重點建設,被譽為新中國工業的奠基石:建成一批大型重點企業,成為我國現代化工業的骨干;初步形成以沈陽、鞍山為中心的東北工業基地等八大工業區格局,奠定了中國工業化的發展基礎;自力更生、奮發圖強,從無到有創造了許多“中國第一”。例如,中國的第一臺蒸汽機車研制成功,中國的第一輛拖拉機制造成功,中國的第一輛轎車研制成功……
1964年~1978年,中國進行了長達15年、橫跨三個五年計劃的三線建設,中西部工業大開發的格局初具規模。包括酒泉、西昌航天衛星發射中心,葛洲壩、劉家峽等水電站在內的45個大型生產科研基地和30多個新興工業城市,就是在這個時期建設的。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中國的第一顆氫彈是在這個時期爆炸成功的,中國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也是在這個時期發射成功的。
1978改革開放后,中國工業化進入了加速發展的時期。以寶鋼為例,作為改革開放的產物,就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閉幕的第二天,新中國成立后從國外引進的最大工業項目——寶鋼舉行了開工典禮。1996年我國鋼產量首次超過1億噸,成為世界第一產鋼大國。2003年以來,鋼產量連續跨越兩億噸、3億噸、4億噸臺階,2008年粗鋼產量突破5億噸,占全球產量的近40%——而1949年全國鋼產量只有15.8萬噸,不到世界鋼產量的千分之一。作為中國最大的鋼鐵企業,寶鋼的綜合競爭力已位列世界前三。
我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鋼鐵、石油、
汽車、有色金屬、機械、紡織、輕工、
建材生產大國。截至2008年,中國工業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的已有210種;全國發電總裝機容量中,國產機組已達80%以上。其中,國產100萬千瓦超超臨界火電機組、國產750千伏交流輸變電成套設備已投入運行;年產千萬噸級大型煉油廠設備,國產化率達90%;日產4000噸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60萬噸乙烯、30萬噸級合成氨、百萬噸級鉀肥等一大批大型成套技術裝備實現自主化。高新技術產業飛速發展,規模躍居世界第三,出口額躋身全球前兩位。以信息產業、航空航天、生物
醫藥、新材料為代表的高技術產業已成我國工業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從舉世矚目的“兩彈一星”,到遨游太空的“神舟七號”,中國工業在載人航天、大運載火箭、月球探測和衛星導航等一些尖端領域,實現了歷史性的突破和跨越。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毙轮袊闪?0年來,中國工業一直是生產力最活躍和改革最迅速的領域。其中,新中國成立后的前30年,初步奠定了中國工業化的發展基礎;1978年改革開放后的30年,全面實現了中國工業化的加速發展。中國的現代工業體系全面形成,建成了由完整的原材料能源工業、裝備工業、消費品工業、國防科技工業、電子信息產業組成的門類齊全的產業體系和豐富的配套鏈條。按可比價計算,1978年工業增加值僅有1607億元。2008年工業增加值突破10萬億元,達到107367億元,增長了23倍。新中國成立60年來,中國工業取得的成就是空前的,是顯著的,是巨大的。中國工業的面貌,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過去人口最多的農業大國,現在已經成為世界矚目的工業大國。
轉變之二:中國工業經歷了從計劃經濟邁向市場經濟的巨大轉變
中國工業的改革開放,具有十分明顯的階段性特征。從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到1992年鄧小平“南巡”談話,中國工業的改革開放經歷了“摸著石頭過河”,開始從放權讓利轉向制度創新,開始從承包制轉向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開始從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向計劃經濟的各個環節發起全面突破。
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標志著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開始與國際慣例接軌,中國開始成為“世界工廠”,中國工業開始融入全球經濟體系。一個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新格局開始形成,一個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競爭發展的新格局開始形成,中國工業經濟的企業所有制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按工業總產值計算,2006年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民營工業企業和“三資”工業企業,分別占比31.2%、37.2%和31.6%,已經“三分天下”,經歷了市場競爭洗禮后的中國工業,無論是在體制上還是在機制上,都更加市場化了。
我國工業企業的組織結構,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目前,我國工業企業集團已達1833個,擁有資產196341億元,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的55.6%。以中央企業為代表的一批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在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產業、關系國家安全的重要領域,繼續發揮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帶動力和影響力。而鄉鎮企業,已經成為中國工業最大的增長板塊,發揮了重要的產業集群作用。
“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毙轮袊闪?0年來,在短暫一瞬間,充滿了風云變幻和時代變遷,充滿了工業時代的氣息。中國工業的增長壯大和結構變化,走過了發達國家200~300年的歷史,稱得上是歷史性的巨變。
承載使命與責任的中國工業
60年,鑄就中國工業的脊梁。作為在中國經濟中發展最快、規模最大、影響最廣同時對改革開放最敏感的產業,中國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是舉足輕重的,是關乎全局的,是不可替代的,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中國工業的這種“脊梁”的作用,突出地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中國工業對中國經濟的支撐作用。從1978年~2008年,在長達30年的時間里,中國工業年均增長率高達11.98%,支撐了GDP年均增長9.60%,中國工業的高速增長成為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強大的引擎,中國經濟因此經歷了一個持續高速發展的黃金時期。聯合國《2009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報告稱,2008年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已經上升到22%。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中國對外貿易總量已經位居世界前列,中國的外匯儲備已經超過兩萬億美元,中國經濟已經成為全球經濟的領跑者。所有這一切,都和中國工業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密切相關。
二是中國工業對其他領域的引導作用。中國經濟的增長,表現出了中國工業引導的強烈趨勢。中國工業的高速增長,為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的改革發展注入了活力和動力。無論是在投資領域,還是在出口領域,或者是在消費領域,中國工業的這種引導作用,都可以用一馬當先、萬馬奔騰來形容。以中國的工業化與城市化的關系為例,工業化的迅猛發展,加速推進了一大批工業城市的崛起,從而既形成了東部沿海、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和中部崛起的區域工業發展格局,也成就了“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等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長三角、珠三角、閩東南和環渤海等沿海經濟開發區——內地”這樣一個多層次、有重點、點面結合的地方改革開放格局。
三是中國工業對中國形象的提升作用。最新公布的世界企業500強排名,中國內地企業創造了34家上榜的新記錄,而10年前僅6家上榜。在這34家上榜企業中,大多數是工業企業。中國工業的高速增長,顯著地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提高了中國的國際競爭力。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工業企業在世界500強中的排名大幅上升,中石化今年首次挺進前十名,排名第九;寶鋼上升39位至第220位,已連續6年進入世界500強;今年新上榜的江蘇沙鋼集團,是中國內地的一家民營企業。比起之前全是國有大型企業入選,有民營企業上榜,無疑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四是中國工業的富民作用。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中講過這樣的話:“沒有工業,便沒有鞏固的國防,便沒有人民的福利,便沒有國家的富強?!毙轮袊闪?0年來,中國工業化的發展,使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享受工業文明的福利,為越來越多的農民工提供了就業崗位。這就意味著,中國工業化不僅強國,而且富民。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中國工業化是最大的民生事業,中國工業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民生意義。
特別是2008年10月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召開,標志著中國工業開始步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階段。在這樣一個新階段,人們對工業化與國際化的關系看得更清楚了,對工業化與城鎮化的關系看得更清楚了,對工業化與信息化的關系看得更清楚了,對工業化與市場化的關系看得更清楚了。以工業化與城鎮化的關系為例,在中國的13多億人口中,還有9億在農村,中國的城市化率2006年剛剛達到43.9%。而在工業化完成階段,一般來說,城市化率應在75%以上,中國的城市化顯著滯后于工業化。中國城市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就意味著1300萬農民進城,未來的20年,中國將有超過4億多的人口從農村轉移到城市。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從長遠來看,我國的工業化任務還沒有完成,總體上還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中國工業的這種“脊梁”的作用,需要在今后一個相當長的時間里,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60年,既意味著一個甲子的結束,又是一個新的開始,更是與時俱進新的騰飛的起點。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在工業化的發展過程中,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在信息化的發展過程中,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兩者融為一體,力爭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這無疑是我們新的選擇。因為從中國制造邁向中國創造;從工業大國變成工業強國,60年,僅僅是萬里長征剛剛走完了第一步。而今歷史已經揭開了新的一頁,中國工業化的實現,需要更優秀的參與者,肩負新的使命與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