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自國家實施4萬億巨額投資計劃以來,國內水泥市場可謂火爆異常,全國多數地區的水泥供產品均出現貨緊張情況。
但多數人士對此卻持謹慎態度。這部分人認為,隨著水泥季節性及新型干法水泥的不斷新建,未來水泥市場一定會出現激烈競爭態勢。
事實正如這部分人所預料。今年3月以來,國家工信部、發改委等水泥產業主管部門言辭犀利地指出,國內水泥市場已經嚴重過剩,必須立馬進行整治。不久后,《水泥行業準入條件》出臺,國家規定今年9月30日尚未開工的水泥新項目,一律暫停。
但水泥產業的競爭并未因此而消停。數據統計顯示,加上新開工水泥項目,目前國內水泥市場過剩問題依然十分嚴峻。
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為了賺取更多的利潤,各大水泥生產企業紛紛采取挖潛改造措施,通過節能、節材降低生產成本,增加競爭優勢,特別是通過大力發展散裝水泥,利用其生產成本低、售價便宜的優勢來搶占市場,取得競爭優勢。
在此種條件之下,國家也審時度勢地下達多項政策鼓勵發展散裝水泥。而正是在此種整體環境之下,國內散裝水泥發展可謂迅猛。
在近日舉辦的“全國散裝水泥五十年發展成就展覽會”上,行業專家表示,目前我國散裝水泥行業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2010年我國散裝水泥率預計將達到55%。
水泥是高耗能產品,袋裝水泥無論是在其生產、流通還是使用的全過程中,都會產生大量危害人類身體的粉塵。散裝水泥的使用可以大大減少運輸及施工過程中產生的揚塵。而據統計介紹,截至2008年為止,我國水泥總產量為14億噸,散裝水泥率則突破了50%。
上述專家測算,1972年至2008年間,全國散裝水泥量達到31.33億噸,與袋裝水泥相比減少水泥損失1.41億噸,節煤2443.7萬噸,節約包裝費用1567億元,減少水泥粉塵排放1199.8萬噸,綜合經濟效益達到3199.6億元。
然而,另一組數據則表明我國發展散裝水泥所面臨的迫切形勢。數據顯示,2008年,我國生產使用袋裝水泥造成大量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包括浪費標準煤693萬噸,浪費電力57億度,浪費石油355萬噸,浪費水9億立方米,排放粉塵302萬噸,排放廢氣212萬噸,制造110萬噸廢棄物。
“2008年,我國生產使用的袋裝水泥所導致的經濟損失全年達到752億元,每分鐘達15萬元,相當于每分鐘失去了一個希望小學?!毙袠I專家表示。
棄袋揚散
眾所周知,水泥是人們所熟悉的大宗建筑材料,是建筑工業三大基本材料之一,其大量應用于工業與民用建筑,還廣泛應用于交通、城市建設、農林,水利以及海港等工程。由于水泥的用量大,使用面廣,不論城市或農村都需要它,其重要性正在日益顯示,但水泥在運輸過程中易揚塵,存放久了易變質,所以水泥工業中一直存在著儲存和裝運的難題。在早之前,人們將水泥裝人木桶,盒屬桶、麻袋,后來發展到用紙袋包裝水泥,才解決了水泥裝運的難題,促進了水泥工業的發展。
目前來看,水泥制造出來后有兩種儲存方式:一種是袋裝,一種是散裝。袋裝水泥,是用優質牛皮紙做包裝袋,一般以50公斤為一袋。散裝水泥是相對于袋裝水泥而言的,它是指水泥從工廠生產出來后,直接通過專用設備或容器,輸送到中轉站或用戶手中。
從當前的發展情況來看,國內目前使用散裝水泥的包裝形式多樣,其中袋裝水泥曾一度占據國內使用水泥的多數時間。而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逐漸加強,散裝水泥也開始廣泛應用于市場。
事實上,人們在使用的過程中發現,紙袋包裝水泥在具有一定優點外,也存在許多缺點。如:消耗大量木材,破壞森林資源,制造水泥包裝紙需要大量的優質木材,因此對森林資源的破壞非常嚴重,目前年消耗造紙木材約1000多萬立方米,約占我國年木材產量的16%~20%,長此以往,不到25年就會毀掉整個大興安嶺成材。
其次,紙袋破損嚴重,水泥浪費驚人,袋裟水泥從企業生產出廠到使用單位之間,要經過反復多次的倒運、裝、卸、搬、運、垛等倒駁過程,紙袋的破損率多的高10%,水泥損失達到5隊以我國1996年產袋裝水泥4.05億噸計算,一年浪費的水泥超過200萬噸,總價值約為50億元,相當于13家日產熟料4000噸的現代化大型水泥企業的年總產量,這些水泥需消耗煤炭約500萬噸,相當于安徽淮南煤礦最大礦區兩年的產量。
除此以外,袋裝水泥還具有勞動強度大,環境污染嚴重。紙袋包裝水泥在灌包、裝運,搬、垛和使用中,需要大量的人員操作,且粉塵飛揚,環境污染嚴重,對長期從事這些工作的工人來說,不但勞動強度大,而且嚴重威協著操作工人的身體健康。再次,其容易受潮變質,工程質量難以保證。紙袋包裝水泥在搬透過程中,受到天氣情況的限制,遇到雨雪等天氣情況則無法搬運,且紙袋包裝水泥占用倉儲面積較大,防盜性差,容易受潮變質,保存時間短,在工程施工中也容易將紙袋碎片混人混凝土中,給工程質量留下隱患。
事實上,袋裝水泥除了上述缺點以外,其最大的缺點還是價格高,使用不方便。由于紙袋包裝水泥在使用過程中需要支付紙袋的包裝費用,國內同行中為降低成本,使用部分編織袋來代替紙袋包裝,可還是不能解決揚塵和袋子使用后的環境污染問題。因此水泥價格就比較高,增加了工程成本,提高了工程造價。
因此,無論是從地方環境和企業效益來將,發展散裝水泥無疑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所謂散裝水泥,是相對于袋裝水泥而言的。它是指水泥從工廠生產出來之后,不用任何小包裝,直接通過專用設備或容器、從工廠運輸到中轉站或用戶手中。
事實上,散裝水泥具有諸多優點。首先,發展散裝水泥有利于節約資源,提高經濟效益。根據國家有關部門統計:每推廣使用一萬噸散裝水泥,社會綜合經濟效益為64.45萬元。其中可節約:優質木材330m3,以800元/m3,可節約26.4萬元;煤炭78噸,以250元/噸計,可節約1.95萬元;電力7.2萬度,以0.5元/度計,可節約3.6萬元;燒堿22噸,以1600元/噸計,可節約3.5萬元;袋裝爛包損失500噸,以500元/噸計,可節約25萬元,節約人力拆包費,裝卸費4萬元。
其次,發展散裝水泥有利于促進和提高工程的質量。散裝水泥在生產過程中嚴格控制水泥質量,尤其是要求安定性100%合格,確保了水泥生產質量;在運輸過程中采用專用運輸工具從生產廠(或中轉站)直接送用戶,流通渠道正規明確,杜絕摻假或以次充好,從而保證了質量;在儲存過程中,散裝水泥在儲存罐達13個月不變質,而袋裝水泥存放12個月后,強度降低30—50%,且易受潮、受濕,結塊變質;在使用過程中,散裝水泥計量準確,無損耗(袋裝水泥損耗率為5%)保證了水泥用量,更加保證了混凝土質量和工程質量。
再次,發展散裝水泥有利于降低噪音污染,改善施工環境,提高勞動效益。眾所周知,袋裝水泥從水泥廠包裝到工地拆包使用,中間環節多,占用勞動力多,勞動生產效率低下,特別是現場攪拌,噪音污染嚴重,影響施工周圍環境。而發展散裝水泥,推廣預拌混凝土(商品混凝土),能有效提高效率,減輕工作強度,大大降低噪音污染,改善施工環境和工人勞動條件,有利于健康。
事實上,發展散裝水泥對當地的環境保護也是至關重要的。事實表明,使用散裝水泥能有利于減少粉塵,改善大氣環境質量和二氧化硫的排放。
目前,我國主要城市的大氣污染正處于轉型時期,大氣污染從煤煙型向混合型轉向,建筑施工揚塵對大氣污染的比重超過50%,其中水泥塵占很大比例。水泥塵污染大氣的主要途徑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在袋裝水泥運輸過程中以及裝卸和儲存過程中產生的破損,一般破損率在5%。統計數據表明,2008年全國袋裝水泥5.3億噸,破損撒落水泥2650萬噸,而這些水泥中可能有20%以上,約550萬噸最終進入大氣,成為懸浮物污染環境。二是袋裝水泥在拆袋攪拌時產生的粉塵,還有包裝物回收時產生的粉塵,都會產生嚴重的污染。使水泥粉塵進入大氣的數量遠遠大于550萬噸,成為危害人們身體健康、污染生態環境的源頭。
也就是說,如果采用散裝水泥,從水泥廠內裝運開始,在運輸、儲存、使用過程中全部在密閉狀況下進行,同時配合預拌混凝土的推廣,可以大量減少甚至消除水泥粉塵排放,凈化空氣,減輕污染。
#page#
我國散裝水泥總體發展情況
我國散裝水泥事業起始于五十年代中期,58年~64年間黃河三門峽水利工程共使用散裝水泥7萬多噸,從1959年起,新疆等地一批水泥廠也開始向社會供應散裝水泥,到1992年,全國水泥散裝量為3963.2萬噸,散裝率為12.9%,直到1996年,我國水泥的散裝化率為13.93%,經過三十多年的歷程,我國水泥的散裝化仍落后于西方工業化國家20~30年。
統計資料顯示,2009年上半年全國水泥產量為73429.76萬噸,比去年同期64803.33萬噸增加了8626.43萬噸,增長幅度為13.31%。其中散裝水泥累計供應量為32546.64萬噸,比去年同期28176.5萬噸增加了4370.14萬噸,增長15.51%,比同期水泥增幅高2.2個百分點;全國平均水泥散裝率為44.32%,比去年同期43.48%只提高了0.84個百分點,比去年年末45.82%下降了1.5個百分點。
可以說,從上述的統計數據來看,我國散裝水泥供應量、增長量、增長率的排序顯現新變化,多數省份水泥散裝率低于去年同期水平。
2009年1—6月,江蘇、山東、浙江省的散裝水泥供應量仍排在全國前三位,分別為4628.78、4310.07和3386.67萬噸。江蘇省以754.81萬噸的增量排在全國散裝水泥增長量的首位,而去年同期全國增長量排序最后兩位且為負增長的四川省和陜西省躍升為前二名和前五名,增長量分別為530.06萬噸和253.93萬噸,并以64.94%和48.83%的增速列全國第二名和第三名;甘肅省的散裝水泥增長率高達115.96%,由去年同期排序的第11位躍升為全國榜首,去年排序在12至17位間的云南、內蒙、安徽、江西、山西等省(區)都進入到前10名,而上海、北京和重慶三個直轄市同比均為負增長。
2009年上半年滬、京、津三個直轄市的水泥散裝率仍為全國前三名,分別為94.77%、94.60%、92.03%;浙江、山東、江蘇分別以71.40%、64.71%、63.24%的散裝率排在第4至6位;河南省已由去年同期的第15位升至第10位。水泥散裝率同比提高百分點排在全國前6位的是甘肅省、天津市、河南省、山西省、陜西省和山東省,分別提高18.31、9.22、6.43、6.25、6.07和6.01個百分點。值得關注的是,全國有21個?。▍^、市)的水泥散裝率低于去年年末水平;有13個?。▍^、市)的水泥散裝率同比下降且低于去年同期水平。
從2009年1—6月散裝水泥供應量同比增長情況看,西北地區增速最快。上半年西北地區散裝水泥供應量增長了479.94萬噸,增幅為42.67%,比去年同期增幅10.23%提高了32.44個百分點,散裝率同比提高了5.59個百分點,比全國上半年同比提高0.84個百分點的水平高出4.75個百分點,比去年末平均水平提高了1.27個百分點;其次,西南地區增長了614.02萬噸,增幅為31.66%,比去年同期增幅13.68%提高17.98個百分點。西北、西南地區散裝水泥供應量占全國的比重加大,分別由去年同期的3.99%和6.88%,上升為4.93%和7.85%,分別達到1604.66萬噸和2553.49萬噸。相比之下,東北地區散裝水泥供應量僅增長164.23萬噸,增幅為11.71%,同比增幅由去年的41.06%下降了29.35個百分點。
事實上,隨著國家水泥產業結構調整及淘汰落后水泥產能工作力度的不斷深入,使小型水泥企業散裝水泥供應量繼續減少。統計表明,全國大中型水泥企業1—6月完成散裝水泥供應量26144.75萬噸,同比增長18.69%,占全國總量的80.33%,同比所占比重提高了2.15個百分點;小型水泥企業完成散裝水泥供應量6311.89萬噸,所占比重由上年同期的21.82%下降到19.39%。
2009年新開建水泥生產線208條,形成產能1.5億噸,在中國水泥發展史上可謂空前。目前我國水泥行業擁有產能已接近18億噸,而市場需求量約為14—15億噸,已經富余產能2—3億噸。2008年新型干法新增產能1.49億噸,而落后產能僅淘汰不到6000萬噸。產能過剩是我國水泥行業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水泥產能總量過剩的矛盾也日益突出。
與此同時,伴隨著我國水泥出口低迷,散裝水泥出口量也表現出了較大幅度的增長態勢。
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上半年,我國共出口水泥及水泥熟料823萬噸,同比下降43.20%,6月的降幅較1—5月下降5個百分點;出口金額達36541.80萬美元,同比下降36.10%,降幅較1—5月下降5個百分點。雖然水泥出口降幅有所放緩,但受國際需求萎縮的影響,我國水泥出口仍處于下降通道,出口形勢仍然較為嚴峻。但由于我國水泥出口量占全國水泥產量的比重僅為1—2%左右,因此對水泥整體需求的影響并不大。2009年1—6月散裝水泥出口量為318.28萬噸,散裝水泥出口量同比增加27.25萬噸,增長9.36%。
實際上,國家加大基建投資,包括鐵路、公路、機場在內的項目大都受益,而事實上,這些項目的建設,大部分分布在城市地區,而分布廣泛的農村散裝水泥市場卻極少開發,因此農村散裝水泥市場蘊藏潛力巨大。
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國農村散裝水泥銷售點已達到5088家,比上年末增加370家,增長7.84%;擁有固定罐4215個,比去年末增加475個,增長12.7%,容量48.78萬噸;移動罐28547個,比去年末增加2419個,增長9.25%,容量74.52萬噸;銷售散裝水泥5335.11萬噸,同比增加400.19萬噸,增長8.11%,銷售量已達到上年全年銷售量的58.47%。其中:山東增加525.5萬噸、江西139.19萬噸、廣西107.6萬噸,分別增長126.16%、220.42%、115.01%。陜西省的增長量雖然只有63.75萬噸,但增長幅度為425%。另外,廣東、浙江等13個省市同比銷售量有所下降。
農村散裝水泥使用量6666.74萬噸(包括農村預拌混凝土、預制構件的散裝水泥使用量),同比增加1657.63萬噸,增長33.09%,上半年農村散裝水泥使用量已達到去年全年使用量的62.04%。其中同比增長量較多的省是:山東省增加535.97萬噸、江西省147.2萬噸、湖南省138.08萬噸,分別增長128.67%、250.89%和222.74%。
2009年上半年國家對農村的固定資產投資為13223億元,同比增長32.7%,加快了9.5個百分點。在國家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政策的影響下,各地普遍加快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鄉村統一規劃、農民集中建房的步伐。農村對水泥的需求量必將大幅增加。
據統計,全國農村散裝水泥使用量同比增幅為33.09%,所占全國散裝水泥供應總量的比重從去年同期的17.78%提高到20.48%,增加2.7個百分點,所占全國水泥產量的比重從去年同期的7.73%提高到9.08%,增加了1.35個百分點。
由于我國農村絕大部分地區尚不具備提供散裝水泥的配套設施和供應條件,所以,全國上半年生產的40883.12萬噸袋裝水泥主要流向了各地農村及中西部欠發達地區。
而正是在上述各項措施的齊力下,近期以來我國散裝水泥節能降耗顯著。統計表明,2009年上半年散裝水泥供應量為32546.64萬噸。據測算:可節約綜合資源折標煤747.79萬噸;減少粉塵排放量327.09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1944.27萬噸、二氧化硫排放量6.36萬噸;產生直接經濟效益146.46億元。
#page#
散裝水泥發展政策
隨著我國水泥散裝化步伐的加快和推廣力度的加大,一個清潔、節能、更有效的水泥建筑市場正離我們越來越近。
商務部商貿服務司負責人曾對外表示,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專業化的散裝水泥產、運、儲、用等環節構成的產業和技術鏈已初具規模,并且逐步形成了散裝水泥、預拌混凝土、預拌砂漿“三位一體”的散裝水泥發展格局。
供應量是衡量散裝水泥發展的直接標準。據商務部統計,到去年末,全國散裝水泥供應量已達到6.36億噸,全國平均散裝率達到45.82%。與此同時,散裝水泥物流設施設備能力得到快速提升,全國散裝水泥綜合運輸能力達6.4億噸,綜合發放能力6.07億噸,分別比“十五”初期的2001年增長了352%和252%。在農村,散裝水泥銷售網點近5000家,去年銷售散裝水泥1.07億噸。
2004年,商務部會同建設部等有關部門出臺了《關于限期禁止在城市城區現場攪拌混凝土的通知》,目前全國混凝土“禁現”城市已達到300多個,全國預拌混凝土年供應量達6億多立方米,已建立規模化的現代混凝土生產企業近3000家;集中使用散裝水泥達到2億多噸,占散裝水泥總使用量的37%。
2007年6月6日,商務部等6部門又聯合下發了《關于在部分城市限期禁止現場攪拌砂漿工作的通知》,目前全國預拌砂漿生產企業已發展到200多家,預拌砂漿罐車200多輛,移動筒倉700多個,在一些砂漿“禁現”城市,預拌砂漿供應鏈已現雛形。
事實表明,堅持不懈推廣水泥散裝化,產生了較好的社會經濟效益。如在河南鄭西鐵路客運專線,僅三門峽段就使用散裝水泥63萬噸,由此節約標準煤4914噸,節約包裝紙3780噸,創造社會綜合經濟效益2835萬元。據監測統計,1978年至2008年,全國累計生產散裝水泥37.42億噸,可節約標準煤8600萬噸、減少粉塵排放376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億多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73萬噸,實現經濟效益1684億元。
雖然散裝水泥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但商務部負責人認為,目前散裝水泥離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要求還有較大的差距,總體仍需要繼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進一步提供全國散裝水泥普及率。
這是有依據的。事實上,依據目前的發展形式啦產案,我國水泥散裝率還不高。據介紹,我國是世界第一大水泥生產和消費國,但去年全國平均水泥散裝率只有45.8%,與平均70%的散裝化要求和發達國家90%以上的散裝化水平相比差距明顯。區域發展也不平衡,雖然近幾年散裝水泥區域發展差異呈現逐步縮小的趨勢,但是東快西慢的不協調發展格局仍沒有根本改觀。去年,我國東部平均水泥散裝率達到56.79%,而西部只有33.28%。
另外,農村散裝水泥發展還是薄弱環節。據了解,我國農村水泥使用量約占全國的40%,目前水泥使用仍是以袋裝為主,散裝水泥使用量僅占全國總量的17.7%,使用率不到20%。全國預拌混凝土供應量為6.24億立方米,農村僅為0.68億立方米,占全國總量的10.9%。
與此同時,推廣散裝水泥對建設節約型社會、促進節能減排、保護環境具有重要作用。水泥是高耗能產品,袋裝水泥運輸過程破損率極高,所到之處揚塵彌漫;在使用環節,現場攪拌普通砂漿時,數量龐大的水泥紙制包裝袋消耗掉大量能源;現場攪拌混凝土時,撒落的袋裝水泥約5%會進入大氣層污染空氣,而且是由人工直接操作,容易造成攪拌不均勻,混凝土強度質量的穩定性難以得到保證。因此,加大散裝水泥推廣力度刻不容緩。
如何進一步加大水泥散裝化力度?商務部商貿服務司提出,發展散裝水泥涉及生產、裝備制造、流通、使用、管理、監督等一系列環節,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形成有利于散裝水泥發展的環境和條件。當前要繼續發揮政策推動作用,利用國家宏觀政策和水泥工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有利條件,用好散裝水泥專項資金,同時抓好城市“禁現”和農村“推散”工作。
針對城市“禁現”不嚴格的現象,上述部門提出要綜合利用法規、行政和市場手段??傮w上看,目前“禁現”工作在大城市比較理想,而中小城市往往措施不力,有的甚至沒有開展。對此,專家建議,要制定預拌混凝土的發展規劃和階段性“禁現”目標,預拌混凝土生產企業的設立、改建和擴建必須符合城市規劃、環境保護要求,必須符合預拌混凝土的發展規劃和布點方案的要求。據介紹,一些城市特別是第一批啟動“禁現”的10個城市,都已經采取了相應技術措施,北京、廣州等地還將“禁現”工作的監督檢查細化到文明施工、施工單位和施工監理資信管理等具體環節,提高了企業使用預拌砂漿的自覺性。
與此同時,商務部還提出農村“推散”工作要因地制宜,創新思路。據了解,目前各地通過示范帶動、專項資金引導支持,農村散裝水泥銷售網點建設已取得明顯效果。2007年,各地共投入散裝水泥專項資金2185.90萬元,引導新建銷售點1018家,新增固定罐859個、移動罐3070個。
#page#
未來散裝水泥發展態勢
事實上,在全國大范圍推廣使用散裝水泥,依據目前的情況來看,還是有諸多困難的。
世界發達國家20世紀60—70年代用不到20年的時間,就完成了水泥從袋裝到散裝的改革,散裝率保持在90%以上。我國雖然是水泥生產大國,但又是水泥生產弱國,高標號高質量水泥所占比例少。實際上,造成上述現象的原因,一是因為我國水泥產業結構不合理。
資料顯示,我國水泥生產的集中度很低,最大的水泥生產企業年產量也只有500萬噸左右。統計資料顯示:全國8000多個水泥廠,生產規模在20萬噸以上的只有260多家,產量僅占全國水泥總產量的20%,余下的80%是生產規模小,質量低的小水泥廠,很難滿足社會化大生產的需要。
其次,水泥產品結構不合理,技術落后,綜合設施配套能力低。目前,我國以生產規模小,設備簡單,工藝落后,產量少,質量低的立窯生產方式為主。閻振鐸坦言,由于我國水泥結構先天不足,水泥的增長是靠資源、勞動力的高投入推動的,帶來的水泥產品也不合理,用于建設結構的優質水泥只占水泥產量的20%,低標號水泥大量存在,大工程使用不上,造成袋裝水泥的大量增加。高技術含量、全自動的散裝化程度低,產、供、運、儲、用各環節不通暢,也導致散裝水泥發展后勁不足。據了解,目前,我國還沒有自行研制的大噸位散裝船舶,散裝計量自動化水平也低。
再次,我國征收散裝水泥專項資金缺乏必要的手段。為鼓勵發展,國家頒布了向水泥生產企業征收散裝專項資金政策,也制定了《散裝水泥資金管理辦法》,為依法推廣水泥散裝化開辟了道路。但是阻力重重。據閻振鐸介紹,由于缺乏必要的征收手段,全國散裝水泥資金征收率不足40%。加上管理機構混亂,各自從部門利益出發,地方封閉現象嚴重,使有限的專項資金被挪用、占用或亂用,影響了企業技改進程,同時也無法形成開放統一的大市場。
2009年下半年,我國水泥市場整體運行狀況將好于上半年。首先,雖然水泥產能擴張態勢仍將延續,但其增幅將會放緩。從6月底開始,國家發改委為進一步加強對水泥行業的宏觀調控,組織人員對各地水泥產能、產量,以及水泥行業的投資和新開工項目情況進行調查。工信部也與7月份對水泥產業結構調整展開調研。今后國家將采取措施,限制水泥行業的投資,從而遏制水泥產能的過快增長。
其次,隨著基建投資的逐步落實和房地產市場的逐步回暖,水泥市場的需求將會進一步增長,全國區域性水泥的消費結構也會趨于平衡。下半年國家將安排中央新增投資2875億元擴大內需資金,占水泥行業下游需求30%左右的房地產行業將持續復蘇,這將會進一步提高水泥的需求。6月份相關數據顯示:房地產開發投資出現了強勁回升,大大超過市場預期。一方面,6月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了4340億元,投資增速達18.03%,較5月調高了6個百分點。另一方面,6月房地產新開工面積1.22億平方米,當月同比增長11.45%,環比增長了57%,改變了前期一直負增長的局面。房地產開發投資和新開工面積的大幅反彈對水泥行業的需求產生了正面的影響。
由于水泥是區域性很強的產品,所以從水泥生產到供給受國際經濟危機的直接影響較小。但是從今年上半年我國各區域GDP指標來看,東部和沿海經濟較發達以及外向型經濟依賴性較強地區均受到明顯的影響,這些地區也是決定我國散裝水泥發展指標水平舉足輕重的地區。隨著我國整體經濟形勢趨向企穩向好,這些地區經濟發展增速趨勢明顯,水泥消費結構將得到改善。所以,上半年全國平均水泥散裝率低于去年年末水平的情況只是暫時的。
上述分析不難看出,全國的平均水泥散裝率水平與水泥產業布局(包括產能、產量)和城市消費散裝水泥量的關聯度極強,而大力推進和培育廣大農村的散裝水泥供應體系的建設,拓展并滿足農村散裝水泥的需求,是實現我國水泥散裝化十分緊迫和艱巨的任務。
但無論如何,推廣發展散裝水泥的整體發展趨勢,仍然是難以阻擋的發展潮流。
首先,從認識上講,發展散裝水泥絕不僅僅是為了節約包裝材料和費用,而是應該把這項工作與整個社會文明進步緊緊聯系起來。趙家榮說,“十五”期間,要把發展散裝水泥作為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點內容,并根據我國國情,借鑒國外攻裝水泥發展經驗,將散裝水泥發展與水泥結構調整,提高建筑業技術水平結合起來??上驳氖?,去年,我國散裝量率都有大幅增加,首次實現了散裝水泥產量增長幅度大于水泥產量的增長幅度。有13個省市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浙江省已達1384萬噸,躍居全國第一位。
其次,要加強水泥產業結構和布局的調整,因地制宜地使現有生產要素優化組合,扶持大中型水泥企業,取締中小水泥廠。針對大中城市及農村各自的特點,合理規劃布局,通過兼并走強強聯合之路,實現優勢互補,發展集約化企業集團。
第三,加大政策引導,依法興散,增加科技投入,更快研發散水新技術。隨著加入WTO的臨近,面對激烈競爭的市場,散裝化是發展的方向,而政府的宏觀調控尤為重要。例如,能否將散裝水泥列入國家“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產品目錄”,享受國家的產業政策;制定“現階段的散裝水泥投資政策”;設立“發展散裝水泥科技進步與發明獎”等激勵政策。加快“依法興散”的步伐,使之與《防止大氣污染法》、《勞動安全衛生法》和《環境保護法》相結合,最終達到發展散裝水泥的目的。
21世紀屬于環保世紀,散裝水泥無論從順應全球的大環境,還是適應我國的發展狀況,無論是為實現全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還是推動建材行業本身的可持續發展,發展散裝水泥都勢在必行。
相關鏈接:
推廣散裝水泥優勢可為
發展散裝水泥是一項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提高建筑和建材業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措施,更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必然要求,對加快建設創新開放宜居幸福的現代化新威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傳統的袋裝水泥包裝要用樹木制作木漿造紙,需要消耗大量的木材,而且廢紙袋難以回收利用;由于包裝破損、水泥受潮變質,袋裝水泥大致損耗在5%左右;同時包裝作業還需要消耗電及大量紙袋扎口棉紗等。另外,傳統的袋裝水泥在產品出廠進入流通和使用環節后,還會繼續產生大量粉塵,對環境帶來較大影響,而且在裝運、使用過程中,工作人員勞動強度大、作業環境惡劣。
水泥散裝化不僅僅是水泥包裝方式的改變,而且是流通方式、建材技術和建筑施工方式的一場革命。通過可重復使用的專用容器、專用運輸工具代替一次性水泥包裝袋,既有效地節約了包裝材料,還可以避免包裝破損。散裝水泥的集中使用,還促進了工廠化方式生產預拌混凝土和預拌砂漿等新興行業的產生,形成一套可追溯的質量保證體系,避免了現場攪拌過程中受人為因素影響造成的建筑質量隱患,保證了建筑物質量安全。每立方米預拌混凝土還可綜合利用粉煤灰80公斤至100公斤,并可利用尾礦廢石、鋼渣、礦渣等固體廢物制成的人工砂來代替天然砂。同時,水泥散裝化還具有極大的環保意義。據資料顯示,2008年,我國全年散裝水泥供應量達到6.36億噸,共節約標煤1461.5萬噸,減少大氣粉塵排放639.28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3799.91萬噸、二氧化硫排放量12.32萬噸,實現綜合經濟效益286.24億元。
提高散裝水泥發展水平,需要進一步完善散裝水泥政策法規體系。在制定修改相關法律法規過程中,要體現國家“鼓勵散裝、限制袋裝”的方針和政策導向,明確袋裝水泥的生產和使用者對消耗資源、排放污染物應負的責任。要建立和完善經濟調節機制。加大袋裝水泥的使用成本,拉開散裝水泥和袋裝水泥之間的價格差,通過市場機制抑制生產企業生產袋裝水泥,鼓勵用戶使用散裝水泥。按照國家和省、市有關規定,對符合條件的散裝水泥、預拌混凝土、預拌砂漿課題項目和技術裝備,以補助和貼息等形式,給予支持和鼓勵。大力宣傳發展散裝水泥的重要意義,引導全社會充分認識發展散裝水泥對節約資源和創建環保模范城市,對水泥工業結構調整和提高建筑業技術水平的重要作用,轉變人們長期使用袋裝水泥的舊觀念,在全社會形成“限制袋裝,鼓勵散裝”的良好氛圍。
提高散裝水泥發展水平,需要各相關部門共同推進。要運用現代信息科技成果,加強散裝水泥信息化體系建設,完善散裝水泥信息統計體系。以市場為導向,廣泛吸引社會資金對散裝水泥設施建設、技術裝備開發以及科研課題的投入,促進散裝水泥快速發展。積極發展散裝水泥現代物流配送方式,促進散裝水泥及其延伸產品物流方式的專業化、現代化發展,提高散裝水泥物流組織化程度。加強農村散裝水泥銷售網點建設,開發使用適合農村分散用戶使用的散裝車、散裝罐、散裝桶,支持引導建立農村散裝水泥配送示范網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