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政府將從明年1月1日起實施碳稅,以改變消費模式,此外,還將對高污染汽車加大罰款力度。應對氣候變化,發展低碳經濟已經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從修訂中的可再生能源法到碳排放強度的提出,種種政策跡象顯示,我國也正在步入不可逆轉的低碳經濟時代。
與此前一直提倡的節能減排概念有所不同,低碳概念包含節能減排以及可再生能源兩大部分,這意味在繼續實施節能減排的同時,政府對新能源開發的力度有望持續加大,我國能源結構調整將提速。
然而,發展低碳經濟面臨的巨額投資成為很大阻力。業內人士提出,實施碳交易和碳稅政策有助于推動低碳經濟前行。前者將為低碳經濟的成本“埋單”,后者有望成為撬動經濟轉型的杠桿。
自上而下的革命
發展低碳經濟的嘗試,早已納入國家發改委的工作主題。2007年,我國發布了《應對氣候變化方案》,成立國家氣候變化方案領導小組,溫家寶總理親自擔任組長,具體工作由國家發展改革委承擔。
“十一五”之初,我國確立了GDP能耗下降20%的目標。據國家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蘇偉介紹,這一目標在前三年已經完成一半,GDP能耗下降10.8%左右,今年上半年又有4.9%的降幅。而如果在“十一五”末實現20%左右降幅的目標,相當于節約6億噸的標準煤,相當于少排15億噸的二氧化碳。據介紹,目前“十二五”的減排計劃也正在醞釀制定中。
國家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司巡視員高廣生表示,如何結合中國國情來推進低碳經濟的發展,還需要抓緊研究。據介紹,目前我國部分地區已經在推行低碳經濟的試點,而針對低碳經濟的試點工程,國家發改委正在組織專家研究,準備制定《關于低碳經濟發展的指導意見》。
事實上,有望在這輪低碳經濟浪潮受益的企業不在少數。總體包括新能源概念和節能減排概念:前者既包括風電、太陽能發電、地熱、生物質能等新能源,也包括核電;而節能減排概念涉及電路傳輸節能產品、減排技術等具體環節,智能電網帶動的產業鏈也可納入其中。
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研究中心主任王仲穎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可再生能源法修訂稿正在征求意見,隨著國家對低碳經濟的日益重視,將繼續看好我國新能源的發展前景。事實上,碳減排的壓力不斷上升,正在為清潔能源創造更大的舞臺。
不過,部分地方政府在低碳經濟的發展思路上還有偏差。正如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前所長周大地所說,市場自發的引導并不一定將經濟發展引向低碳方向,有的可再生能源從全生命過程來看也并不一定低碳。例如,一些城市在低碳城市的建設中,將新能源設備制造簡單等同于低碳經濟,結果仍然在大規模的發展制造業。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也認為,以往發展新能源,地方政府由于看重GDP增長,只關注產業鏈中的制造業環節,對需要長期投入的研發環節不夠重視。事實上,低碳經濟的發展需要“全民使用清潔能源”,而不是“全民制造清潔能源”。
據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局長楊澤軍日前透露,低碳經濟在我國的發展遭遇困難,需要開發其經濟效益,未來相關的宏觀政策也可能微調。
碳交易:為低碳“埋單”
芝加哥氣候交易所全球副總裁、天津排放權交易所董事長助理黃杰夫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走低碳發展道路是必然選擇,但是發展低碳無疑很昂貴,無論是風電、光伏發電還是其他,其發電成本都高出傳統能源一大截,因此,發展低碳面臨的關鍵問題是誰來埋單?
在黃杰夫看來,發展低碳不可能僅依靠政府投資,“這是一筆很大的投入”,他表示,最有效的辦法是建立中國的碳價格信號,建立公開的碳交易市場。即通過市場手段形成碳價,一方面誘導企業向低碳方向努力,另一方面吸引社會投資進入,緩解資金短缺難題。
盡管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并未在《京都議定書》下承擔減排責任,但這里巨大的項目市場卻吸引了有減排責任的歐洲發達國家的濃厚興趣。中國現在已經是CDM(清潔發展機制)最大的供給國,占據全球CER(核準減排量)交易的48%。
對于在國內建立碳交易市場,業內專家認為是遲早的事情。事實上,在中國討論氣候變化的問題不在于是不是減排,而是中國碳減排的成本是不是最低,不能給經濟發展造成沖擊。
黃杰夫認為,建立碳減排市場機制最核心的是如何幫助企業通過市場手段以最低的成本實現減排。對于這一點,國內排放權交易所已經展開嘗試。
天津排放權交易所總經理高正琦透露,目前該所正在制定國內碳排放權交易規則,明年中國市場有望開展真正的總量控制下的碳排放交易。無獨有偶,今年9月,北京環境交易所攜手美國Bluenext環境交易所推出了中國首個自愿碳減排的標準,主要針對自愿限制農林業的溫室氣體排放。
作為交易主體的企業也在積極參與。據了解,截至9月17日,天津排放權交易所已收到天津華能楊柳青熱電有限責任公司、天津國華盤山發電有限責任公司、天津濱海能源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勁量(中國)有限公司、遠大空調有限公司、濟豐包裝(上海)有限公司、PPG涂料(天津)有限公司、天津榮程聯合鋼鐵集團有限公司等企業遞交的書面函件,確認參與企業自愿減排聯合行動計劃。
分析人士表示,對于這些企業來說,選擇自愿減排最現實的意義在于能夠參與中國碳減排交易游戲規則和技術標準的制定。但也有專家表示,企業是否有足夠的參與熱情,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企業對國家政策導向的預期。
碳稅:審慎的抉擇
目前,西方國家在探討低碳發展的兩條道路,即建立碳交易市場以及征收碳稅。在專家看來,未來中國也面臨這樣的道路選擇,但也不排除有更適合中國國情的道路可走。
實施碳稅,改變消費模式,有望成為撬動經濟增長模式轉向低碳的杠桿。與各國對待碳稅的審慎態度不同,法國選擇了高調開征碳稅,這也使得我國是否征收碳稅的討論愈趨激烈。但就中國現狀來看,征收碳稅還面臨很大的不確定性。
據了解,早在2006年,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對中國實施能源相關稅收機制的效果進行了評價,評價內容就已經包括碳稅問題。前不久,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姜克雋發文表示,征收碳稅對GDP的影響有限,最高只有0.45%左右。
不過,高廣生則明確表示,關于碳稅的問題,并沒有在《關于低碳經濟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涉及到。他表示,征收碳稅是一項系統復雜的工程,我國目前還沒有開展征收碳稅的條件,征收時機尚不成熟。
黃杰夫表示,在推進低碳經濟方面,實行碳交易比征收碳稅更具有優越性。一方面,稅率一旦形成,不可能隨意更改,但稅率的確定很復雜,而碳價格隨時在變動,相比征稅其定價機制更靈活;另一方面,碳交易具有總量控制的確定性,但碳稅不一定能夠達到碳總量控制的效果,可能被企業轉嫁給終端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