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11月26日晚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2008年,中國新核準14臺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核準在建的核電機組24組,總裝機容量達2540萬千瓦,是世界上核電在建規模最大的國家。進入2009年,中國核電建設呈現出了不斷加速之勢,新項目、新訂單、新協議、新廠址一個接著一個出爐,令人目不暇接。金融危機令不少行業都不太景氣的年月里,核電可以說是一枝獨秀。裝備制造企業的日子,也因新增的核電設備訂單而變得好過了不少。然而,進入8月之后,快速推進的核電事業似乎有了微妙變化。盡管決策層大力發展核電的態度依然如故,但有跡象顯示我國核電建設的節奏漸行漸穩。
源自德國的擔憂
從8月至今,我國多個擬建核電項目的審批進度都低于之前業界的預期。如果僅僅是一個項目,我們可以將其理解成該項目自身的特殊情況,而多個項目的審批都如此,則說明是管理部門有意為之。業內人士認為,這是國家管理部門釋放出的信號,就是要把核電建設的節奏控制住,不能讓投資主體一味求快。這樣的做法迅速對核電行業產生了影響,使得前期稍顯興奮的核電行業走向冷靜。
在上述人士看來,德國在今年7月接連發生的兩次核電站停堆事故可能對中國核電行業的決策層產生了影響。事故發生后,德國國內旋即開始了關于是否要關閉核電站的大討論,德國民眾更是“談核色變”。在這個大選年中,哪個政黨支持發展核電,哪個政黨就要付出支持率下降的代價。在此之前,德國的核電專家已經發表了數篇文章,就核反應堆技術展開了學術討論。
而業內人士告訴《中國能源報》記者,這些文章對我國核電行業的決策層產生了一定觸動,就連我國核電行業的一些資深專家也因為這些文章,改變了此前對某種反應堆的部分看法。“對于核電這樣一個必須堅持‘保守決策’的行業來說,安全問題是決策層最關注的問題。事關重大,沒有人會冒這么大風險。”上述人士說。
雖然也有人指出,德國核電專家所撰寫的文章是出于政治目的、代表了不同政黨的利益,但有核電專家對《中國能源報》記者表示,不論作者是否有政治目的,其文中所提到的問題都是切實存在的。
“地毯式”核安全檢查
在這樣的形勢下,國家能源局成立了專家檢查組,迅速啟動了全國核安全檢查。于8月24日至29日兵分三路,對全國所有在運、在建、擬建核電站進行了“地毯式”的檢查。每個專家組由6名專家組成,另配幾名工作人員,一組前往遼寧、山東、江蘇,一組前往浙江、福建,另一組前往福建、廣東,主要檢查目標就是核電工程質量和核電站安全運營情況。此外,在這次審查全部結束前,不再上報新的核電項目。
這次核安全檢查,實際上也是對上一階段我國核電工作進行總結。《中國能源報》記者從國家能源局了解到,這一次核安全檢查的結果和以往的檢查并沒有什么不同。調研結果顯示,我國核電安全形勢較好,沒有發現重大安全隱患和技術、設備缺陷,對于部分項目存在的不規范現象也提出了整改意見。而人才、設備供應等方面的問題也是早就受到關注的。“雖然也發現了一些具體問題,但我國核安全還是有保證的。”一位參加了這次核安全檢查的專家說。
雖然我國每年都會進行核安全檢查,而且這次檢查正好趕在國慶安全生產大檢查期間,但也有業內人士認為,這次核安全檢查反映出決策層對我國核電發展有了新的認識。
內陸核電徘徊
有業內人士告訴《中國能源報》記者,核電行業的決策層已經注意到各大涉核集團在內陸地區不斷“跑馬圈地”,并對這一現象形成了自己的看法。
我國核電向內陸延伸是大勢所趨,不可回避。面對難得的發展機遇,各大涉核集團無不爭先恐后地搶占優秀廠址,希望把企業做大做強。對地方政府來說,發展核電對保證能源供應、改善能源結構、拉動地方經濟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地方政府也有極高的熱情。資料顯示,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吉林、甘肅、河南、河北、重慶、遼寧等地都有核電項目處于醞釀之中,其中絕大多數都選址在內陸地區,有的省份甚至有5、6個之多。“現在各地方爭項目爭得很厲害,畢竟核電符合國家的投資方向。”一位專家對《中國能源報》記者說。
要想在保證核安全的前提下,批準這么多內陸項目開工,管理部門所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雖然現在都喊著要上核電,最后未必都能得到國家的核準。”一位業內人士說。
而對于是在內陸建設AP1000三代核電技術的項目,還是建設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二代改進型項目,前一段時間已有爭論。恰逢此時,國家穩住了核電的發展節奏,給內陸核電項目的審批帶來了更大的難度。首先,國家已經確定了引進、消化、吸收AP1000核電技術的技術路線,管理部門也希望在新建項目中盡量多上AP1000的機組,盡快實現三代核電技術的自主化。但在沒有一臺AP1000機組投產的情況下,管理部門不想冒險在內陸建設AP1000機組。業內人士表示,管理部門認為現在還不是放行內陸核電建設的時候。但從實際推進情況來看,業界也存在一種聲音,認為我國將在2010年具備開工內陸核電的條件。
內陸核電與沿海核電相比,在大氣擴散條件、冷卻水源、大型鍛件運輸方面有明顯的區別。核電專家表示,這些問題都是切實存在的,但也都是在技術上可以解決的。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投入更多的資金和時間,這也帶來了核電站運行經濟性的問題。從企業的角度來看,高投入可以通過提高核電站建成后的發電價格來填補,最終由消費者來買單。所以,企業對這些問題并不是特別看重。但從決策部門的角度來看,這些問題就不能不謹慎處理。
無項目可批
一位國內核電專家告訴《中國能源報》記者,雖然最近沒有批新的核電項目,但并不代表說國家要控制核電事業的發展。也有一部分原因是之前該批的都批完了,現在已經沒有合適的項目可批。
在經濟危機爆發后,全球貿易萎縮,宏觀經濟形勢變差。國家出臺四萬億投資計劃,希望拉動經濟增長,促進就業。四萬億投資計劃的首個項目就是福清核電項目,足見核電建設對我國應對經濟危機的重要作用。當時有業內人士表示,核電項目是國家審批最快的項目,幾乎是有一個批一個。而近期隨著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國家對于項目審批的態度也有了轉變,不僅僅在核電項目的審批上,鋼鐵、石化項目的審批也都比原來要慢了一些。
按照2007年獲批的《國家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2005-2020)》,“十一五”期間,我國新開工的核電裝機約可達到1244萬千瓦。從實際情況來看,規劃外的核電項目還有已經開工的福清核電站、方家山核電站,以及可能在“十一五”期間開工的昌江核電站、桃花江核電站、紅沙核電站、咸寧核電站、嶺澳三期、彭澤核電站等。這樣的建設速度已經大大超出了之前的規劃。
再考慮到核電人才短缺、國內核電裝備制造能力有限等問題,國家管理部門已經很難再多批新的核電項目了。
不僅如此,對于核電站的控股資質,管理部門也有了收緊的跡象。業內人士向《中國能源報》表示,決策層已經有意不再允許新的電力集團獲得核電站控股資質,而是繼續維持中核集團、中廣核集團、中電投集團三足鼎立的格局。“核電行業不是企業有資金、有技術就可以進入的,在設備采購、工程建設方面有很強的特殊性。”上述人士說,“核電行業的特點就決定了這不是一個適合市場化的行業。在可預見的未來,至少5、6年內,不會有新的企業能獲得核電站的控股資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