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首創這一個樣本只是國內大多數供水企業中的一個,首創股份(600008,股吧)旗下多數供水企業還是贏利的。 首創股份總經理潘仁堂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目前按照水價調整聽證程序,物價部門采取的是財務審計的方式,但水廠運營是否得當,管理成本控制得是否好不好,卻是物價部門無法審計出來的。
供水企業運營成本應該多少為合理?能否形成標桿?潘仁堂透露國家已經在做這個課題研究。再過兩三年便可對企業運營指標有標桿數據參照。該漲不漲水價再也不由企業的虧損說了算。
在去年和今年的兩輪水價上漲潮中,有不少地方供水企業借虧損之名,要求提高供水價格。
對此,清華大學環境系水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濤認為,相當一部分虧損源自公共財政投入的缺失。水非商品而是公共產品,政府應當予以一定的補貼,比如日本政府負擔了所有的管網投資,但我國很多地方一賣了之。
接手的企業不僅要自負盈虧,還需要投入巨資改造老舊的管網。“我們現在資產是越來越大,但是利潤卻越做越小。”潘仁堂表示,雖然國家表示投資公共事業領域的投資回報為8%-10%,但是眼下所有供水企業都遠沒有達到這樣的利潤率。
然而,在呼吁公共財政補缺的同時,對供水企業的真實、合理運營成本的審計也需要提上案頭。
這便難怪公眾發出漲價是否合理的質疑。
在采訪的最后,記者問徐州首創自來水公司的總經理江翰:“現在往往是供水企業虧損才驅動水價調整,這種滯后性不僅讓企業很被動,也引起民怨,作為一線的企業,你認為什么樣的機制對企業發展會比較合適?”
“如果能形成一個水價聯動機制可能會比較好。”江翰認為,如果水價的調整是由若干標準和機制規范下來,并有相應的浮動范圍,企業經營成本和收益在某一節點達到浮動機制的調整范圍,則可根據機制進行動態調整,可上可下,對企業來說,便相對靈活得多。
但這種水價聯動機制需要非常規范明確的供水企業成本核算體系,這個成本究竟多少合適,誰來說了算尚存在問題。
潘仁堂向記者透露,目前國家正在做兩項關于供水和污水治理企業成本的課題研究。首創股份承擔的是自來水公司的成本核算,以此做出成本標桿,而清華大學承擔的是污水治理廠的成本核算,以期計算出污水處理廠合理運行費用是多少。
“我們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能夠為這個行業的運營成本明細一個標桿,清晰每一項指標,而后全社會去監督企業運營的這些指標是否是在一定合理的范圍內。”潘仁堂認為,有了標桿之后,政府可以要求所有供水企業公開指標數據,還要通過市場化,適度競爭來實現標桿數據,“不能是企業說漲就漲,不給漲就降低水質。”
潘仁堂還建議,財務審計難以審核供水企業的運營成本是否合理,應該改為管理審計,由發改委或者水利主管部門對企業運營的管理成本進行審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