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制造業生產方面,東莞也曾經一度輝煌。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這段時間,是東莞制造業的黃金時光,很多制造企業在此賺了第一桶金,尤其是在電子制造業方面,東莞也由此成為全球IT業的加工制造基地。
但是和蓬勃發展的“娛樂業”一樣,莞式制造有走向下坡的趨勢。目前,東莞中小企業一般貿易的毛利在20%左右,根據一達通發布的中小企業指數報告,東莞企業全年增速平均為8.01%。東莞的出口制造業遇到的問題除了訂單萎縮,更煎熬的是利潤率的問題。
不少制造業也開始謀求自動化生產進行轉型升級。工業機器人、信息軟件系統、物聯網技術等先進技術,企業生產管理和競爭格局因此發生巨變。
走在“智”造之路的企業不斷涌現。東莞市經信局數據顯示,自2009年以來,累計已有37個企業項目入選省“兩化融合”4個100示范工程,約占全省示范工程項目的十分之一。
不過,這只是冰山上的一角。“東莞有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資企業,他們帶來了世界上最先進的企業自動化、信息化建設理念;同時東莞還有大量的中小微企業,有些甚至還沒有真正自動化、信息化應用。”市經信局副局長劉炯賢表示。
數控織機正在以平均每年上萬臺的速度進入東莞大朗毛紡織企業。使用數控織機,可以使企業節約60%~80%的成本。在大朗有名的毛紡織企業,如興業、穎祺等,目前數控織機的擁有量都在千臺以上。
隨著數控織機的熱銷,共有59個數控織機品牌在大朗設立了9個生產企業、 54個銷售機構和5個獨立維修服務機構,且絕大多數都集聚銀朗北路,形成了長約1.3公里的數控織機專業街,使大朗成為華南地區數控織機的集散地。
隨著客戶對產品質量的一致性和標準化的要求越來越高,再加上市場的變幻莫測,引入工業機器人能搶占先機,提前降低成本,提升品質。由此,也引發了企業間競爭模式的變化。
是否引進機器人生產線,正在改變生產企業的競爭格局甚至決定生死存亡。對此,東莞市林旺達鞋業總經理尹小林深有體會。
2013年5月份,他購買了40多臺某類縫紉機器人,盡管12000元一臺的價格比普通縫紉機貴了6倍,在人手不變、費用不變的情況下,工廠每月的產量從5萬多雙飆升到9萬雙,每月利潤也從20多萬上升到40多萬。
自動化生產是必然趨勢,東莞企業在競爭中分得一杯羹。而所有的這些變化,背后都離不開自動化趨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