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指一揮間,2014年已走完,在這匆匆一年中,自動化圈子里熱鬧非凡,“人+
機器人” 將是未來工廠生產趨勢,未來將關注人機協作技術,因為物聯網技術的發展,推動了
傳感器技術的提升,等等...與自動化技術市場唇齒相依的行業市場,卻是風云變幻,在2014年中又帶來了怎么樣的機遇?
自動化市場一覽
自動化未來亮點:系統集成+工業機器人
在經濟危機的后時代,新興市場的制造業仍呈現出迅猛的增長勢頭。2009年到2011年,主要新興市場制造業市場銷售額均以超過10%的年均復合速度快速增長,其中,中國的漲幅達到了21%。然而,在這樣快速增長的環境下,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同時面臨著人力成本上升、研發能力薄弱、資源消耗巨大等嚴峻挑戰,導致制造業經濟效益逐漸萎縮,行業處在轉型的關鍵時期。
目前來看,國內工業自動化企業普遍存在產品線單一、在低端產品市場依靠價格競爭、在高端產品市場競爭力薄弱、在系統設計和集成方面能力較差等問題,這些問題直接導致了中國工業自動化企業在高端和系統集成化產品領域的自主率較低,無法對那些系統集成化水平高,且已控制高端、成套裝備產品市場的國外企業構成有效競爭。
盡管受到經濟危機的影響,但為了平抑勞動力成本上升和節能減排的壓力,中國的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已經勢在必行,最終將帶動中國工業自動化行業的穩定增長,到2015年,中國工業自動化行業預期將保持年均8%的復合增長率;而系統集成和工業機器人將成為未來自動化領域的發展重點,將帶動新一輪的發展機遇。
“人+機器人” 將是未來工廠生產趨勢
國際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聯盟執行主席兼秘書長、亞洲制造業協會首席執行官羅軍日前曾表示:智能制造是制造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必然方向。當前,人類社會正快速步入以機器人為核心的智能制造時代。
以“人機一體”、“人工智能”、“智慧制造”為核心的新一代機器人及智能制造技術正在悄然推動新一輪工業革命。未來推動新工業革命的將是機器人、3D打印、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智能材料等眾多先進技術的融合。未來的產業將會是平臺產業,未來的經濟將會是平臺經濟。提升我國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的競爭力首先應從應用市場入手,搭建更多的開放式應用服務平臺應當是理想的選擇。通過服務平臺,可以有效打開應用市場,讓更多的用戶有機會主動去接觸機器人技術,從而成為堅實的客戶群體。其次,應該在推動應用市場的同時,鼓勵和扶持我國機器人及智能裝備企業的不斷加快自主創新,增強核心競爭力。
雖然我國已經提前進入機器人時代,機器人的市場需求躍居全球第一,并可能在未來30年左右保持最大市場增速。但是,我國機器人企業在國內的市場占比卻只有不到20%,其余80%的市場被國外機器人企業所占有,需要我們認真思考。
等風來:工業4.0會在大陸自然而至
“工業4.0”是德國聯邦教研部與聯邦經濟技術部在2013年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提出的概念。它描繪了制造業的未來愿景,提出繼蒸汽機的應用、規模化生產和電子信息技術等三次工業革命后,人類將迎來以信息物理融合系統(CPS)為基礎,以生產高度數字化、網絡化、機器自組織為標志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工業4.0”概念在歐洲乃至全球工業業務領域都引起了極大的關注和認同。
西門子作為德國最具代表性的工業企業以及全球工業業務領域的創新先驅,也是“工業4.0”概念的積極推動者和實踐者。為信息技術和制造技術的深度融合這一問題提出了新的方向。目前,西門子領先制造企業正以信息物理融合系統(cps)為框架,建立包含設備、倉儲系統和工業產品的全球性網絡,業界將這一新的變革方向稱之為工業4.0。而西門子成都工廠SEWC就是西門子在通往工業4.0之路上的最新實踐,與西門子在中國的其他工廠相比,西門子成都工廠產品交貨時間縮短了50%。同時,數字工廠的規劃可以減少產品上市時間至少30%。
另外,臺達董事長海英俊在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工業4.0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智能生產,是自然的發展過程,未來制造業領域,人機協同作業將成為主流。 因為大陸目前已沒有人口紅利,從找工人、訓練工人到留工人,都變得很難,同時工資正以每年15%-20%的幅度增長,人力成本越來越大。在這種趨勢下,企業為了求生存,工廠只有朝著更智能化的方向發展,才會更具有競爭力。
分析師預測:傳感器的普及將大大加速智能設備的開發
隨著傳感互聯設備在物聯網的擴散,咨詢公司 Gartner 預測今明兩年互聯物品的漲幅將達30%。并預測,截止到2015年物聯網設備數量將從38億飆升至49億。
傳感器的普及將大大加速智能設備的開發、生產進度。到2020年,將會有大約250億部智能設備出現在全球市場。
隨著物聯網的崛起,安全領域也注定要發生改變。高德納指出互聯設備會“史無前例”地將信息安全、IT安全、操作技術安全和實體安全“強力聯接”。
智能化工廠 產品實現自動對話
一箱箱
汽車發動機零部件堆成了“高樓”。綠燈閃亮,樓梯口“吐”出一盒零件,隨著傳輸帶抵達終端。工人師傅把它擺上行李架。在那里,它將同更多的零件一起運送到裝配工廠的“公交站”,然后卸進“超市”,等待裝配……德國羅伯特·博世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博世”)洪堡工廠生產線的特殊之處在于,所有零件都有一個獨特的射頻識別碼,能同沿途關卡自動“對話”,從而提高整個生產效率。鑒于它是對“工業4.0”技術的有效應用,這套系統獲得了今年德國汽車工業協會頒發的物流獎。
未來制造業工業大數據將開啟新藍海
在歐美國家重振制造業的過程中,工業大數據被作為一項重要的內容。而在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工業大數據也將發揮重要的作用。從全美制造業創新網絡,到德國的工業4.0,再到正在醞釀的《中國制造2025》規劃,一場席卷全球的新工業革命的輪廓已逐漸清晰。
“未來的制造業將建立在以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為基礎的互動平臺之上,將更多的生產要素更為科學地整合,變得更加智能化、自動化、網絡化、系統化,而生產制造個性化、定制化將成為常態。”亞洲制造業協會CEO兼秘書長羅軍如是說。在歐美國家重振制造業過程中,“工業大數據”被作為一項重要的內容。而在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工業大數據也將發揮重要的作用。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