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產學研集成創新的“鴻溝”
“創新是制造業發展的引擎,是調結構、轉方式、穩增長的重要動力。質量是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的體現,是支撐經濟轉型升級的基石。”鐘志華表示,創新與質量息息相關,中國制造轉型升級,亟須提升創新能力,尤其是要消除產學研合作和集成創新中存在的鴻溝,要讓科研成果真正順利地轉化為企業成果。
“制造和創新是分不開的。推動制造業由大變強,不僅在一般消費品領域,更要在技術含量高的重大裝備等先進制造領域勇于爭先。”石勇說,現在裝備制造業是創新的主戰場,更重要的是,不管是哪個行業的創新,都離不開裝備制造業的創新。
解讀
如何應對新常態,推動裝備制造業由大變強?轉方式、調結構、增活力是關鍵。創新驅動就是實現裝備制造由大變強的根本路徑。目前,珠海提出將創新驅動作為城市發展的核心戰略,在發展先進裝備制造業時也更加注重技術、管理、商業模式等全面創新。近兩年來,珠海市政府與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清華大學等共同設立創新中心和研究院,企業也主動參與設立和運營各類新型研發機構,其中很多創新平臺與裝備制造業關聯度高,將為相關產業的發展和創新提供技術支撐。
趨勢
商業模式從“買賣”向“分享”轉型
“工業互聯網時代改變的是生產方式,它可以實現人的多元分工,從而實現人的多重身份、多自由度,實現一種新的經濟結構。”在曲道奎看來,未來的工業經濟將是一種分布式的布局、分級式的機構和分享式的經濟。
以工業機床為例,曲道奎說,傳統的“買賣經濟”正在消亡,若將買賣的消費行為看作傳統經濟,未來機器設備的消費應該是一種分享。“第一階段是按時間分享,你用我的機床,就按照使用時間來結算具體消費額;第二階段是按零件分享,我給你提供機床的零件,這就倒逼我必須改善生產過程,實現靈活生產;最高的階段是按價值分享,你用我的機床創造了價值,我們再針對這部分價值進行利益分享,這將要求一種定制化的生產和服務,要求機器必須具備你所需要的獨特性。”
解讀
生產方式的變革,將推動人與機器形成一種新的協同關系。未來機器人來了,人并不會失去工作,而是人和機器人正在進入一個共存協作的時代。珠海在引進和發展智能制造產業的過程中,更需要關注人與機器“和諧共存”,鼓勵和引導制造企業推動生產方式向柔性化、定制化、個性化變革,實現商業模式和贏利模式從“買賣”轉變為“分享”。與此同時,還需要考慮設立培訓機構,培育管理、維修、運營機器的專業化人才,使人與機器的協同分工更加細化,從而更有效地提高生產效率。
趨勢
3D打印將現三大潛力市場
在“3D打印技術應用”交流會上,《3D打印世界》雜志創刊人李廣連表示,3D打印市場廣闊且增長迅速。2014年全球增材制造行業產品收入為19.97億美元,相較2013年增長31.6%;服務收入為21.05億美元,同比增長38.9%,“這幾年基本是以垂直的速度往上增長”。
在他看來,牙科、珠寶和汽車是未來3D打印技術三大潛力市場。隨著國內對牙齒保健重視程度的提高,加上3D打印能降低鑲牙成本,因此該技術在牙科市場十分廣闊。在珠寶領域,3D打印機可以快速并精確地打出珠寶的首版模型,而且該技術門檻并不高,所以也是潛力市場之一。而在汽車方面,3D打印技術可以直接“打印”某些關鍵零部件,進而大大縮減汽車的研發周期,因此市場同樣廣闊。
黃衛東同時也是西北工業大學校辦企業“西安鉑力特激光成型有限公司”董事長。據其介紹,西安鉑力特的金屬3D打印技術,居于世界領先地位,尤其在航空航天領域,西安鉑力特采用3D打印技術成型的零部件已經被廣泛應用。
解讀
3D打印是典型的應用型產業,沒有應用,市場也就無從談起。目前,珠海的3D打印產業也是剛剛起步,只有找準應用市場,才能更好地帶動產業發展,牙科、珠寶和汽車等或將是發展方向之一。
另外,目前珠海的先進裝備制造業正在蓬勃發展,航空航天、軌道交通、海工裝備等“海陸空”產業體系齊頭并進。這些產業的批量化需求并不高,成本承受能力也比較強,一些零部件也可采用3D打印技術,這種產業之間的融合,對整體的產業發展會有更好的促進。
桌面級打印機或臨“價格戰”
趨勢
桌面級打印機或臨“價格戰”
李廣連指出,當前中國的FDM技術(即熔融擠壓成型技術,打印精度較低,屬于開源技術,桌面級3D打印機多采用該技術)3D打印機已經出現了價格戰的先兆,恐怕意味著價格戰的來臨。
黃衛東表示,桌面級3D打印機確實有生產過熱的趨勢,在中國的生產企業已經超過1000家,“但作為一個新的領域,少數人的創造力總是有限的,進來的人多了也可能創造出意想不到的東西,從這個角度來講,大家的熱情是件好事。如果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真正把質量做好,逐漸形成品牌,還會留下優秀的企業。”
解讀
目前,珠海有數家企業進入3D打印領域,而且有不少是桌面級的3D打印機。2014年還有兩家企業因3D打印機專利問題引發官司。可見,3D打印的行業內部競爭已在珠海初現端倪。在桌面級3D打印機價格戰不可避免的情況下,企業更要注重自主研發,否則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遲早會被淘汰。
專家連線
“珠海先進裝備
要打好四張牌”
日前,首屆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業投資貿易洽談會在珠海閉幕,“六市一區”簽約項目金額超過1500億元,會展對產業發展的帶動作用明顯。那么在“裝洽會”之后,珠海乃至珠江西岸的裝備制造產業如何發展?在省社科院宏觀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陳再齊看來,珠海先進裝備制造產業下一步的發展要打好自貿片區牌、港珠澳大橋牌、高校牌、環境牌。
在他看來,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對技術創新、市場培育、產業鏈完善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對地方政府的產業發展服務能力也提出了新要求,“這主要是要求政府從成本競爭時代轉向營商環境的競爭時代,從給予硬性的成本優惠(土地、電力),轉向營造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因為裝備制造面向國際市場,競爭門檻更高、標準也更高,需要與國際市場接軌。另外,政府的產業發展服務也應該更有針對性,一方面是迎合高科技人才的需要,包括對生活質量和享受公共服務的訴求,另一方面是要迎合企業發展對生產性服務業的需要,在產業政策上要引導,逐步形成與之相配套的生產性服務業。”
在過去多年的發展中,廣東傳統制造業的快速發展,主要是抓住了全球產業轉移的機遇,充分發揮成本優勢,然后承接了大量的產業轉移。但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更多的是要依靠創新驅動。
“裝備制造業是技術含量比較高,創新要求比較高的企業,因此對區域創新氛圍、對區域人才供給、區域營商環境是否有利于創新,進而有利于企業與國際市場保持接軌的考慮比較多,要求也比較高。所以,地方政府在發展裝備制造業過程中,必須有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思維,為企業創新提供系統化的配套服務。”陳再齊說。
陳再齊表示,當前珠海的區位發生了徹底改變,對外窗口、橋頭堡的地位將進一步凸顯;同時珠海在上一輪發展中加工制造業發展相對滯后,為高水平、跨越式發展裝備制造業提供了空間和機遇,因為在珠三角核心區轉型升級過程中,土地空間資源是最為核心的競爭性優勢,另外珠海裝備制造業發展已經奠定了較好的發展基礎,自貿區建設也對與國際市場的對接、高水平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以及營造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帶來了契機,“這些都為珠海的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插上了翅膀,珠海在這方面的發展前景非常看好。”
但客觀而言,珠海目前仍面臨裝備制造業規模不足、產業集聚度不夠、配套服務能力不足、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陳再齊建議,珠海的裝備制造發展,一要打好自貿片區牌,對接國際市場,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改善營商環境。二要打好港珠澳大橋牌,通過與香港的合作打造好包括生產性服務業在內的支撐。三是打好高校牌,依托珠海的高校資源,促進產學研合作,為裝備制造業服務。四是要打好環境牌,進一步促進生態優勢轉化成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形成發展優勢。
“現在創新有兩種動力來源,一是供給驅動的創新,二是消費或者是市場驅動的創新。在互聯網、信息化時代,第二種類型的創新越來越重要,這就要求產業或者是企業越來越貼近市場,與市場結合互動。裝備制造業的服務業,也就是更好地滿足市場的消費需求,市場消費驅動的創新特征比較明顯。珠海應該抓住自貿片區優勢,促進裝備制造業與國際市場的緊密結合與互動,在迎合市場中實現創新,提升產品競爭力。”陳再齊說。
上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