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潔生產是推動工業綠色發展的內生動力,是解決環境問題的根本性措施。我國清潔生產理念始于上世紀70年代,陜西省作為最早參與實施清潔生產的省份取得了明顯成效。據統計,2013年~2015年,陜西省累計完成72家企業清潔生產審核評估驗收,年產生經濟效益62081.31萬元,年減少廢水排放291.55萬噸、削減化學需氧量680.35噸、削減二氧化硫6704.65噸、減少氮氧化物排放6636.5005噸。當前,我國已經進入經濟新常態,這既給清潔生產帶來新的機遇,又帶來嚴峻挑戰。
新常態下清潔生產面臨機遇和挑戰
經濟新常態下,發展清潔生產面臨以下機遇:
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理念深入人心。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五位一體”總布局,新《環境保護法》、《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等法律法規的出臺體現了保護環境的國家意志。黨中央、國務院對環境保護高度重視,為清潔生產提供了發展機遇。
嚴格的排放標準倒逼企業實施清潔生產。在全面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環境執法力度必將加大,污染物排放標準不斷趨嚴,企業單純依靠末端治理將不能實現穩定達標排放,清潔生產將成為必然選擇。企業面臨嚴格的環境執法和高額的環境違法成本,這將倒逼企業采用清潔生產工藝,實現升級轉型。
“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為清潔生產發展帶來契機?!耙粠б宦贰毖鼐€大多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普遍面臨工業化和全球產業轉移帶來的環境污染、生態退化等挑戰,加快發展轉型、推動綠色發展的呼聲不斷增強?!耙粠б宦贰睉鹇詷嬒雽榍鍧嵣a帶來技術創新的機遇、巨大的潛在市場和資本保障。
新的工業革命為工業清潔生產提供廣闊的空間。中國正在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一步步逼近工業4.0,中國企業要實現綠色轉型需要全面推行清潔生產。《中國制造2025》提出,全面推行清潔生產能有效服務于構建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的綠色制造體系,為制造業綠色改造升級提供重要著力點。同時,互聯網發展態勢迅猛為清潔生產技術創新、升級、推廣提供重要幫助。
綠色金融漸趨活躍,綠色、循環、低碳發展形成新潮流。節能環保領域持續投入是清潔生產發展的物質基礎,盈利機制逐步健全可使節能環保領域吸引力增強。綠色金融方興未艾,環保投資成為熱點,有利于進一步推動清潔生產。
經濟新常態下,清潔生產面臨以下新挑戰:
經濟下行壓力影響企業動力。新常態下發展速度放緩,工業企業收入下降,技術革新的投資能力也在下降,導致一些企業實施清潔生產的意愿不強,許多明顯可行的清潔生產改造項目受制于現金流而被迫推遲或放棄。
化解產能過剩危機任重道遠。產業轉型、結構調整進入攻堅期,長期性產能過剩態勢顯現,進一步淘汰壓減將更多涉及非落后產能,實施清潔生產需要企業家更大的決心和資源整合能力。
綠色壁壘逐步加大。國際上對我國環境履約將持續施壓,綠色壁壘需積極應對。綠色壁壘不僅來自國外,國內的綠色壁壘也開始出現。如近年來一些跨國公司在華企業對其供應鏈提出了清潔生產的績效要求。
清潔生產服務能力差。當前,清潔生產咨詢機構業務水平良莠不齊,咨詢服務市場管理機制不完善,存在無序、不良競爭和地方保護主義。信息技術不斷發展,企業節能減排需求持續增長,而清潔生產服務機構還停留在輔導和主導企業編制清潔生產審核報告的階段,不能真正發掘企業內部存在的各種節能減排技術需求和管理需求,不能幫助企業規避環境風險,不能增強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合規性和競爭力。
清潔生產應實現三個轉變
筆者認為,經濟新常態下清潔生產必須采取雙輪戰略,既要服務環境保護,又要服務結構調整。在這兩大目標下,做好清潔生產工作的關鍵在于加快實現三個轉變:一是引導清潔生產技術研發和推廣從自發狀態向以改善關鍵工業污染為主轉變,嚴格鎖定重點污染行業,著力提升重點行業的清潔生產水平。二是由“一刀切”管理轉為分區域、有重點的精細化管理,例如可針對重點流域重金屬污染防治開展相關工作。三是將清潔生產工作范圍從以審核為主逐步向構建綠色制造體系轉變。
具體來說,可逐步開展以下工作:
一是加強清潔生產技術的研發和推廣。梳理制約區域經濟發展的區域環境問題,提出清潔生產技術需求清單,調動全國甚至國際研發資源,進一步加強清潔生產科研,落實清潔生產經費保障。
二是進行清潔生產精細化管理。根據區域工業特點,分區域、有重點地進行清潔生產精細化管理。以陜西省為例,針對陜北的蘭炭、陜南的皂素、重點流域的重金屬等,可出臺地方標準,引導企業綠色轉型。
三是構建綠色制造體系。支持企業開發綠色產品,推行生態設計。建設綠色工廠,發展綠色園區。打造綠色供應鏈,加快建立以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為導向的采購、生產、營銷、回收及物流體系。
政府管理職能亟待調整
清潔生產具有雙重屬性,因其環保功能而具有公共服務屬性,因其生產功能而具有市場屬性。因此,政府管理職能也需要進行調整,既需要注重監督又需要注重服務。
發揮市場作用,加強行業自律。清潔生產具有很強的市場屬性,許多清潔技術項目的實施會給企業同步帶來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對此,要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簡政放權,放管并重。成立清潔生產聯盟,實現清潔生產行業自律。建立規范的清潔生產咨詢服務市場,實現行業向規范化方向發展。根據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先照后證”改革后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的意見》,建立政府與清潔生產行業協會間的信用信息互聯共享機制。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委托行業協會開展信用評價、咨詢服務,推進行業自律的良性互動。
政府要有所為,有所不為。當市場能有效發揮作用時,清潔生產應交給市場。但由于清潔生產具有環保屬性,政府也要有所為,不僅要進行監督,還要強化服務功能。政府要制定市場規則,規范市場行為。要監督企業行為,做好裁判。要出臺鼓勵政策,調動社會力量促進清潔生產深入開展。制定清潔生產發展規劃,把握清潔生產工作發展方向。
建立清潔生產信息服務平臺,推動信息共享。通過政府的積極推動和引導,將清潔生產推廣體系中投資方、技術供應方、咨詢機構和企業等主體有機整合起來,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廣轉化,鼓勵市場融資機構為清潔生產技術轉讓與應用提供市場化融資渠道。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加快引進適合國情的清潔生產技術和設備。建議補充現有國家清潔生產專家庫,建設清潔生產政策與法規信息系統 ,完善清潔生產技術信息系統。
出臺清潔生產地方標準,引導當地特征企業實施清潔生產。以陜西省為例,可修訂果汁、蘭炭、皂素和造紙行業清潔生產行業標準,加快制定涉重金屬企業特征污染物行業清潔生產標準,建設清潔生產標準庫,逐步建立完善清潔生產標準體系。
鼓勵有條件的企業開展產品生態設計和綠色供應鏈活動,趕上國際綠色制造潮流。學習借鑒上海、天津等城市先進企業推行綠色供應鏈的經驗,在特征行業探索試行綠色供應鏈活動,督促企業依法加強環境信息公開,引導供應鏈上的企業實施綠色轉型,逐步建立政府引導、行業規范、企業自主、市場服務、公眾監督的綠色供應鏈推進模式。
依托“一帶一路”戰略構想,推動清潔生產“走出去”。總結清潔生產在中國的推進模式,積極參與國際市場開拓與競爭,加強政府引導與政策支持,推動援外清潔生產示范平臺搭建,強化技術支撐。
作者李敬喜系陜西省環境保護廳副廳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