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廣州兩家餐廳老板突發奇想,把店內上菜的服務員全都換成
機器人,最終卻關門大吉。據餐廳員工講:“機器人服務員無法將湯和其他食物平穩地送到顧客桌上,并且會經常死機……”
此新聞一出,業內人士一定不淡定。
從事發地來說,廣州作為新年春晚現場之一,曾經上演過
阿爾法機器人舞蹈,使智能機器人這一曾經神秘的概念化產品進入了中國普通百姓的生活當中。可是,這條新聞里,曾經威武的機器人卻上演了讓餐廳倒閉的戲碼,這不得不說是對服務類型機器人的一大諷刺。
如今,全國各省各行業都在積極推動“機器換人”計劃,除了生產線改造之外,機器人集成應用和服務機器人上崗也是重要內容。在工業領域,許多行業在集成機器人生產后,生產效率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也正是“機器換人”帶來的優厚的經濟效益,才使得各行各業有動力去落地實行機器換人。可如今,這兩家餐廳內的機器人卻以這樣的形式來回報餐飲業,不得不說是一大悖論。
當然,回到機器人產業來說,這條新聞透露出來的,還是當前中國機器人虛火狀態下的核心技術缺失。
“機器人服務員無法將湯和其他食物平穩地送到顧客桌上,并且會經常死機……”
從字面上,這里透露出兩個信息,一是機器人的運動
控制系統有問題,從而使其無法將食物平穩送到餐桌上;二是系統可靠性不高,以致經常死機。
那么,回過頭來看看中國虛火中的機器人產業,這兩個問題同樣是整個產業的共性問題。
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銷量達到6.52萬臺(不包括直角坐標設備),同比增長23.7%,增速有所放緩,但仍保持較快增長。預計2016-2018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將保持25%的增速,到2018年銷量將達到13萬臺。調研預計,到2017年國內服務機器人產業市場規模將突破200億人民幣。
2015年,中國機器人顯然呈現了“爆發”式增長—全國已有40多個“機器人產業園區”,超過2000余家機器人公司,已超過世界其他國家機器人公司數的總和。高工研究院調研數據顯示,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