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的制造業有如北京冬月的霧霾,霧里看花看不到出路。2016年年中之時,深圳房價領漲全國,被推到歷史峰點,引發全民熱議。虛高的房價使得土地寸土寸金,實業生產成本更是雪上加霜!制造業,國之根本,卻被虛高的房價壓得喘不上一口氣。曾是密集型的珠三角制造業生產基地,不少代工企業因為不堪成本重負及日益高漲的人力成本,選擇外遷至東南亞或中國西部收入水平更低的地方重新建廠,以此維持收支。
今日中國制造業正是在復制昨日歐美制造業套路,然并卵,一味壓榨制造業生產成本資本家經營套路已不能適應今日局面。互聯網+時代,通過轉型升級提高生產附加值,資源有效配置,才是撥開霧霾看藍天的實際辦法。那個人人追捧的蘋果也想著要回歸美國,盡管在越發成熟的全球產業鏈狀態下,蘋果回歸美國之談有點兒戲,但不難看出,制作業才是推動國民經濟發展根本。在即將落幕的2016年,本站為你盤點2016年值得讓工業領域值得深思事件,這預示著我國制造業怎么樣一個發展趨勢?
工業4.0的新認識
在2011年,德國政府提出工業4.0概念,由最開始的霧里看花,到全民追捧,再到理性看待。讓人欣喜的是,在2016年,制造業似乎已找出適合與工業4.0接軌的路子。
越來越多的自動化解決方案供應商在打造工業4.0方案。逛一圈2016年工博會,關于工業4.0的方案遍地開花,當然可行性見仁見智,至少我們離智能制造、數字化生產在步步靠近。隨著4G/5G網絡的日益成熟,云服務,大數據成為自動化廠商方案的核心。然而,并非任何生產模式能適應工業4.0.關于它,我們有了更接地氣的理解和規劃——應該采取階梯式柔性自動化方式,以符合工廠現狀的方式一點點來改造,但同時也要有全局的觀念,大處著眼,小處入手,從局部到整體進行工業4.0的整改,避免盲目工業4.0。
不要為了工業4.0而工業4.0,更多時候自動化是為了替代人工在惡劣環境的作業生產,統一、快速、重復的產品更適宜自動化改造升級,而當面對組成零部件數量眾多,且基本都是非標產品,體積小、絕對精度要求高,所以其生產人工組裝或專機自動化設備配合半人工還是占主導優勢,我們需要的是智能生產系統數據采集,監控和工藝輔助手段,幫助工人完成工藝,而不是盲目追求黑燈工廠。
美的收購庫卡
當美的宣布著手收購庫卡機器人公司,猶如平地一聲雷。時間持續發酵了三個多月之久,最終,庫卡股東選擇接受美的的收購要約。經過多個月的收購討論,美的集團最終持有德國機器人公司的94.55%的股份。
從商業的角度看,這是一場互利互惠的合作。但是制造業從轉型升級的角度看,美的收購庫卡,無疑擴充了自身的機器人方案能力。庫卡強項是智能物流解決方案,補給了美的在物流方面的短板。信息化管理一直是國內制造業硬傷。美的選擇庫卡對制造業一個啟示:傳統制造業在面對成倍增長的人力、管理、倉儲、物流、銷售等諸多環節的成本的上升,價值鏈信息化管理,對于中國企業來說是個挑戰,美的選擇庫卡,借助的是德國企業在信息化管理的軟實力。這也打開了制造業與自動化廠商國際合作的先河。
董明珠
美的的競爭對手格力集團前董事長董明珠在制造業朋友圈子里高調多了,2016年,董明珠頻頻上熱搜。
自2015年末,董明珠與劉強東組CP通過“賣萌”的方式向觀眾喊出“愛上中國造”的口號。2016年的格力強勢進軍自動化裝備生產,與美的不一樣的是,格力自主生產機器人及研發應用。董明珠所執掌的格力電器已經不再僅僅生產空調,而是大跨步地進行多元化,在諸多領域強勢進軍——自動化裝備只能算是其中之一,此外還包括小家電、新能源汽車、手機等。
頻頻制造新聞點的董明珠在2016年下半年一直占據頭條。收購銀隆失敗,辭任格力集團董事長,野蠻人事件,還有就是炮轟90后喜歡開網店、圓珠筆造不成是因為沒有先進材料等等,讓都讓董明珠在2016年下半年成為曝光度、關注度最高的企業家之一。
這些看似大家茶余飯后的談資其實背后也反映出我國實體制造業的尷尬局面:在日漸稀缺的勞動生產力,企業在謀求自動化設備制造生產,一來自個用一來賣,增加營收,造不成造圓珠筆的設備更多是反映了我國高端制造設備的技術薄弱。
1 2 3 4 下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