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3D打印正在進入快速增長期,寶馬、阿迪達斯等知名公司紛紛利用3D打印推出個性化定制產品。在中國,3D打印也突破了一批關鍵工藝和技術,產業化進程明顯加快。對此,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王鵬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表示,3D打印是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支撐技術,現在發展非常快,但如果說到大規模商用,還有一段距離。

在近日舉行的“增材制造產業發展座談會”上,中國增材制造產業聯盟透露,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上半年,中國增材制造產業規模已超3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0%以上,涌現出杭州先臨三維、西安鉑力特、湖南華曙高科、北京太爾時代、廣州邁普再生醫學等一批企業。
目前,3D打印技術已在航空航天、汽車、機械裝備等領域的零部件模具開發方面得到應用。在不久前首飛的C919大飛機上,就使用了3D打印鈦合金零件,不僅減輕重量,而且與傳統鑄造工藝相比,成本和工期都大為優化。
3D打印不僅在工業上實現應用。在醫學領域,中國國內的3D打印牙齒、骨骼修復技術已經成熟,并在各大骨科醫院、口腔醫院快速普及。
“3D打印是一項革命性技術,推動整個生產制造模式的變化,大規模、集中制、同質化、單向度生產變成小規模、分散式、個性化、參與性生產”,王鵬說,新型制造的技術支撐一是互聯網,二是增材制造,否則實現不了。
中國官方也大力支持增材制造產業的發展。在《中國制造2025》等文件中,增材制造裝備及產業都被列為重點發展方向。一些地方將3D打印作為重點發展產業,陜西省打造渭南高新區3D打印產業培育基地,安徽省打造春谷3D打印智能裝備產業園。
王鵬說,“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的3D打印在很多領域處在先進水平,甚至處于比較領先的地位,如用于航空的大型結構件。但產業鏈上中國還存在一些瓶頸,如材料、產品質量、參數數據庫等”。
材料方面,目前中國只開發出鈦合金、高強鋼等30余種金屬和非金屬材料,而且金屬材料成形品的物理性能不穩定,鎳基合金、鈷鉻合金、光敏樹脂、耐高溫高強度工程塑料等尚不具備批量生產能力。
“進口的材料特別昂貴,而國產材料在關鍵技術突破和產業布局方面遠遠不足,很多企業不具備高端粉末材料開發能力”,中航邁特總經理高正江說。
應用驅動著行業發展。中國增材制造主要集中在航空航天、軍工等壟斷性行業以及醫療等高壁壘性領域,面臨市場和體制的雙重壁壘。由于工業級3D打印機的昂貴成本和維護費用,使中小企業望而卻步,阻礙現有傳統生產方式的改造升級。
未來3D打印的應用不僅在工業,可能還包括教育應用、醫療應用、消費應用,但全國只有湖南省將醫用領域3D打印列入醫保范圍。
中國在2015年成立了增材制造產業聯盟,擔任秘書長的王鵬表示,“在應用方面,我們要和各方面溝通,應用重點突破的領域選擇工業設計、鑄造、模具、醫療、教育等,同時我們還可能制定技術發展路線圖”。
王鵬表示,2017年至2020年是增材制造快速推進階段,希望到2020年中國3D打印產品能夠真正大規模爆發式發展,一個標志就是能否出現像華為一樣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