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貴陽舉行的“工業大數據與智能制造”高峰對話會上,浪潮集團董事長兼CEO孫丕恕和鴻海集團董事長郭臺銘、傳化集團董事長徐冠巨、怡亞通董事長周國輝、騰訊集團高級執行副總裁湯道生、SAP企業管理解決方案公司副總裁TeodoroDennisPristley等業界大咖齊聚一堂,共同探討數字經濟下,如何用好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助力制造業轉型發展。
“釋放體力,機器代之,讓人類大腦創造出更高價值。”對于智能制造,郭臺銘提出了這樣的認識。現場他用兩張圖片對比闡述了自己的觀念,一張是工人們忙碌于車間制造的照片,一張是“關燈工廠”智能生產的照片。他認為,有別于傳統制造工業,在數據信息和科技迅猛發展的時代里,工業產品的精細化、智能化所對應的是更高技術含量、更精湛的制造的工藝,這些僅依靠人力是很難達到的。“單從一個玻璃面板的制造來說,依托智能制造就能將誤差控制在1毫米以內,海量精準數據在背后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郭臺銘說。
這樣的智能工廠,安全尤其關鍵。無論是安全監控或是數據安全,富士康在整個工業互聯網當中結合了各項安全措施,包括人工智慧,深度學習和治安系統等的整合。郭臺銘認為,“智造”不僅僅是制造體系,更要建立一個可靠安全的工業互聯網基礎網絡。
在孫丕恕看來,真正的智能制造,不在于高級自動化,而在于以數據為核心的產業融合創新。“其本質上是傳統制造業+數據,從實現形式上來看是+互聯網和物聯網。”他說。在這一過程中,信息化扮演了智慧大腦和神經網絡的角色,能夠讓來自于生產流程、內部管理和消費市場上的數據動起來、用起來,實現無邊界信息流及大數據分析。這就要求企業用數據化的思維驅動智能制造,將數據作為企業的核心資產,打破過去線性流程的思維方式,依靠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新興信息技術,把研發、生產、物流、市場和銷售環節,都統一到智能數據平臺上,用強大的計算力在海量的數據中挖掘價值。
“以數據為核心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是全球經濟復蘇發展的必由之路。”孫丕恕認為,以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經濟正在茁壯成長,正引領人類社會由工業經濟時代進入數字經濟時代。數字經濟時代,數據已經成為社會運行的基礎資源,無時無刻不在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甚至思維方式。“而正在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制造業是數字經濟的先行產業,是實現數據社會化的先鋒隊伍。”孫丕恕說。
為讓更多的數據動起來、用起來,加快實現智能制造轉型升級,孫丕恕還建議加快推進國家工業大數據中心建設,形成工業大數據技術和標準體系,促進企業數據資源的共享開放,形成面向多行業、多領域的大數據應用解決方案,提升企業應用大數據的能力;同時選擇高端裝備、機械制造等重點行業,支持骨干制造業企業、云計算企業聯合整合研發設計、供應鏈協同、智能工廠、產品銷售與服務等智能制造核心應用系統,搭建工業云平臺,幫助大型企業實現“云制造”,降低中小企業智能制造轉型升級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