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德國經濟部長草率地推出“2030國家工業戰略”草案后,在德國國內持續引來大片罵聲和質疑聲。德國的《明鏡》周刊甚至戲謔地說,經濟部長現在變成了“防御部長”。
這一戰略被批評的內容主要有兩點:一是德國政府準備在適當的時候加大政府干預經濟的頻率和力度(比如通過參股或控股企業的方式),被批評是要搞計劃經濟;二是德國政府意圖重點扶持和打造一批巨無霸的大型“冠軍”企業,比如西門子和蒂森克虜伯這樣的,以便和美國和中國的大企業相抗衡。但是德國人可是對中小企業癡迷有加的,中小企業被視為德國經濟的真正支柱。
6月初,德國工業聯合會主席曾公開批評了這一戰略。上周,德國的頂級智庫“五賢人委員會”主席也針對經濟部長的工業戰略草案進行了公開的批評,認為這一草案與德國目前為止的經濟戰略和成功之路完全是背道而馳的。他堅定地支持德國一如既往地將中小型隱形冠軍企業的優勢發揮到極致,而不是由政府人為地撮合一些大型企業集團。他甚至認為這一戰略背后反映出來的政府作風像極了特朗普政府,而德國人普遍討厭特朗普。
關于德國的“五賢人”委員會
在德國,最享有盛譽的政府經濟決策專家咨詢組織莫過于德國經濟專家委員會,全稱是“為總體經濟發展提供建議的專家委員會”,有時被譯為德國政府經濟顧問委員會,由于該委員會成員是五位最富盛名的經濟學家,在我國也稱之為“五賢人”委員會。
德國經濟專家委員會是一個為德國政策制定者在經濟政策方面提供建議的學術組織,根據1963年《經濟發展專家委員會組建法》組建。這部法律明確規定:設立該委員會的目的是“為定期評估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經濟發展狀況,有助于所有政府經濟決策機構和公眾理解經濟現象”;主要工作內容是在專家委員會的年度報告中對本年度經濟形勢予以描述,尤其是出現整體經濟供需不平衡問題的時候,應當揭示導致整體經濟供需不平衡的現實和潛在根源,并對未來經濟發展趨勢做出預測。
委員會由五位成員組成,對成員的資格分為兩部分,學術資格方面,各成員“須具備經濟科學的專業知識和經濟政策事務方面的經驗”;社會身份方面,可以是大學教師或經濟和社會科學研究機構人員,但為了防止利益輸送,各成員“不得為政府機構或任何聯邦和地方州立法機構的成員,不得為聯邦、州或其他公法法人機構成員”。此外,專家委員會成員“不得為任何貿易組織、雇主協會或工會的代表,或者與這些組織保持持續業務關系,委員會成員在被任命為專家委員會成員前一年內也不得擔任過此類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