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控行業有超過上百年的歷史,全球市場大浪淘沙已經形成歐美日三足鼎立之勢。原來的幾百個廠商目前只剩下幾十個,如最著名的西門子、施耐德、ABB、歐姆龍等。得益于這些國家的工業化進程較早,制造業的興起對工控產品形成了巨大的市場需求,因此制造強國中誕生了全球領先的工控企業。
隨著國內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我國工控開始進入加速進口替代階段,國產工控品牌也隨之快速成長。 行業洗牌:巨頭崛起,小型企業發展緩慢 2010年以來,行業洗牌,巨頭崛起 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我國工控市場在復合增速15%,金融危機來臨后工控市場下降到6%,之后得益于國家實施的4萬億刺激計劃,我國經濟2010年、2011年均保持了不錯的增長,工控市場規模在這兩年也均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長。 在此期間,由“華為+
艾默生”衍生出的匯川技術、麥格米特等一批優秀企業在2010年后陸續上市,國產品牌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本土品牌的市場份額從2009年的不到25%左右增長到2017年的接近35%。隨著我國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我國工控開始進入加速進口替代階段。
優秀企業的上市猶如猛虎添翼,融資能力、品牌影響力的再次提升。市場的競爭也變得異常殘酷,領軍企業會衍生出縱向升級產品或橫向延伸相關配套產品,以應對快速發展和多變的市場需求。近幾年來,國內企業上市后品牌影響力大幅提升,與進口品牌的較量也進入到從低端到中高端的全面競爭階段。
大中型企業發展快于小型企業 中國的自動化產業目前已經比較清晰的競爭力,部分細分業務也已進入全球供應鏈,行業發展也可能會疊加全球化發展的特點。
自工控行業在70年代之后沒有太大的技術顛覆,所以格局總體比較穩定,目前的競爭主要是應用層面的創新,考驗的是提升投入產出比、控制擴張邊際成本的管理能力。行業格局已比較清晰。一方面,國內強勢公司進入深度的國產化替代時期,并迫使外企從自80年代大進攻、大擴張進入停滯并開始出現趨勢性收縮;另一方面,國內自動化企業野蠻發展的勢頭也在收尾,2011年之后基本沒有新的創業公司再站起來,最近幾年,反而是大中型公司反而比小公司發展的更快。
有產品、有管理的中國公司能夠走得更遠。一些有產品支撐、有管理的中國公司,例如匯川技術、宏發股份,這些公司在過去幾年取得了長足發展,從小公司逐漸成長為大公司,與此同時,這些企業的競爭力方向沒有改變,產品和項目卻是在真真切切的增長。行業仍有長期繁榮,優勢企業優勢仍在。制造業是為需求服務的,自動化產業下游寬泛,是國內經濟運行的晴雨表。如果宏觀經濟真的持續疲軟,也可能給國內優質企業的當期業績增長或估值帶來擾動。
但放到稍長一些的時間軸來看,自動化產業仍將有十年以上的繁榮,而這些企業的競爭優勢,大概率會延續甚至加強,因此,這種波動并沒有改變這些公司在中長期的創造力。如果真的不幸因為經濟掉頭影響了這些企業的業績和估值,可能是一個戰略性的買入時機。 行業領軍企業發展走向 我國工控企業大多由單一產品或子行業開始起步,如匯川技術最早專注于電梯電機控制器和變頻器;麥格米特最初以電源與控制為核心產品;英威騰以通用變頻器起家;禾望電氣以風電變流器起家等。經過多年的資本運作和外延并購,國產工控品牌生產線日益豐富,已經出現了大平臺化的綜合工控企業,不僅單一產品具備市場競爭力,并且已經具備了較強的系統解決方案能力,可以帶動下游制造業的產業升級,促進我國智能制造目標的實現。 匯川技術:智能制造+電動車電控“雙引擎” 匯川技術成立于2003年,開始從事變頻器的生產銷售,目前其已從單一的變頻器供應商發展成集驅動、控制、電機、精密機械為一體的機電一體化解決方案供應商,且其已掌握矢量變頻器、
伺服系統、可編程邏輯控制器、編碼器、永磁同步電機等產品的核心技術,業務涵蓋工業自動化、工業機器人、新能源汽車、軌道交通四大領域。
匯川技術由最早只專注電梯電機控制器和變頻器,經過十幾年的發展,不僅在原有領域實現了更大的收益,而且多個新的領域取得了巨大的突破。2008年時,變頻器收入占比高達95%以上,總營收不足兩億元,然而自2010年上市以來,公司業績持續增長。 自2010年上市以來,匯川技術經歷了從單一變頻器產品向系統化工控產品,再到平臺化電氣產品的雙維度發展。產品結構、收入、利潤體量都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系統化與平臺化結合,2015年之后公司再次騰飛。當收入利潤達到一定規模后,單純的依靠系統化的加法已經不能夠滿足企業高速增長的要求,工業自動化在系統化發展的領域產品種類、服務范圍會愈加擴大。同時通過平臺化,增加電氣自動化產品的種類,特別是進入B2B2C的新能源乘用車領域打開市場大空間。
截止2017年底,經過十年的努力,匯川變頻器業務占比降低到不足50%,新能源產品和伺服系統所占份額逐步提升,總營收高達44.77億,收入總額是2008年的22倍。 2018年工控行業整體呈現前高后低局面,公司依托行業營銷+行業解決方案模式,緊抓細分領域結構性機會。2018年匯川實現營收58.67億元(變頻器類占48%、伺服系統占20%、PLC占5%、新能源汽車占20%、其他占7%),同比增長22.81%;實現歸母凈利潤11.66億元。其中通用自動化業務實現銷售收入25.87億元,同比增長32.05%;電梯一體化業務實現銷售收入13.7億元,同比增長22.34%;電液伺服事業部+伊士通團隊合計完成銷售收入4.95億元,同比增長只有3%;工業機器人業務實現銷售收入0.84億元,同比增長11.55%;新能源汽車業務共實現銷售收入8.41億元,同比下降7.97%;軌道交通業務實現收入2.12億元,同比增長111.55%。 目前,匯川技術已經搭建起三大技術平臺:電機驅動與控制、電力電子與工業網絡通信;四大業務板塊:工業自動化產品、工業機器人、新能源汽車和軌道交通。
匯川技術的成長路徑與
安川電機相似:單一產品切入,目標是供應工業解決方案:16年成長路徑緊扣行業發展,從單一產品到工業解決方案:2008年布局伺服+PLC、2013年布局工業機器人、汽車電子、2015年布局乘用車、2017年布局智能制造,契合制造業發展路徑。
19H受行業影響有所回落,但工控業務遠未到天花板 據研究報告顯示,2018年國內通用變頻行業市場空間近200億,匯川市占率14%,僅次于ABB,19H營收同增11%,仍領跑行業,緊抓紡織等行業機會加速滲透,EU市場不斷突破,其已在替代歐洲巨頭同類型產品;3C、鋰電、機器人等行業對伺服需求高,受貿易戰影響下游手機、TP、硅晶行業景氣度不高,19H版塊-7%,目前市場規模105億,匯川市占率約10%,公司緊抓鋰電等行業機會,市占率還在提升;PLC&HMI與伺服相關,公司重點布局解決方案:PLC版塊19H1下滑3%。中型PLC推出提升整體解決方案配套能力,與伺服等打包銷售,市占率將快速提升。從長遠來看,工控成長性高、行業進口替代空間仍大,匯川工控業務還遠未到天花板。
我國工業機器人增長空間大 差異化和技術自主是匯川獨有競爭優勢 以每1萬名制造業工人為基數對應的機器人安裝數量,2017年全球平均水平為74臺,而中國只為68臺,跟國際一線水平相差更遠,未來仍有大幅提升空間。歷史上外資企業在重型機器人方面優勢明顯,國產品牌低端滲入占30%份額,未來將持續提升。中國工業機器人已占全球1/3銷量。2017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銷量13.8萬臺、占全球36%,遠高于全球29.6%的增速。
據悉,匯川已將工業機器人列為與智能制造、汽車電子并列的戰略重點方向。目前,匯川掌握伺服系統和控制器兩大核心部件,是國內唯一具備核心零部件自主能力的機器人廠商。匯川的伺服性能已與外資相當,控制器產品的平臺和算法也很先進,雖然減速機目前仍需采用日系產品,不過其同類產品也在研發推進中。
憑借對下游行業的深刻理解與“核心部件+整機+工藝”的競爭優勢,2018年匯川工業機器人產品在手機制造、鋰電、TP等行業實現批量銷售。2018-2019年行業景氣下行,但匯川機器人業務同比繼續增長。2019年1-9月,匯川工業機器人業務實現銷售收入0.71億元,同比增長16.85%。 收購貝思特完善電梯一體機布局 匯川公司電梯一體機是其行業挖掘典型案例,占國內1/3份額、全球約1/5份額,10年復合增速41%。公司在全球可達市場70%,國內外營收占比約8:2。公司收購默納克后2007-08年創造性推出一體化產品,功能不變而成本降低50%以上,調試時間由半天縮短為半小時。默納克已為全球提供超100萬臺電梯一體化控制器及變頻器產品。2007-2018年,匯川技術電梯一體機營收復合增速40%持續正增長。2019年匯川以現金+定增收購國內領先的電梯零部件供應商貝思特100%股權,本次收購屬戰略性收購,聯手打造全球一流的零部件供應商。
通過收購公告不難看出,匯川技術垂涎于貝思特國際客戶資源的意圖頗為明顯,連對貝思特介紹給匯川技術的客戶訂單都可以算到利潤指標中。根據公告,貝思特與包括奧的斯、通力、蒂森克虜伯、迅達等絕大多數國際品牌電梯廠商長期合作,且已進入其中部分廠商的全球供應商體系;匯川技術電梯一體化業務客戶已覆蓋了絕大多數國產品牌電梯廠商。 匯川技術表示,本次交易后,將與貝思特將協同發展,相互導入市場、客戶和渠道資源,利用產品和技術聯動、大配套等方式共同做大增量,一方面協助貝思特產品加大滲透國產品牌廠商市場,另一方面貝思特將協助公司開發進入更多國際品牌及海外客戶的供應鏈體系。 今年上半年,匯川電梯一體化業務實現銷售收入6.2億,同比增長12.32%。由于貝思特自2019年7月被納入公司合并報表范圍,貝思特在2019年第三季度實現銷售收入約7.18億元,進一步鞏固了公司在電梯行業的領先地位。 新能源汽車以及軌道交通 2016年開始匯川大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