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9日,“高峰對話:工業互聯網趨勢洞察與路徑探索”在2020工業互聯網大會期間如約開展。本次高峰對話由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長、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秘書長余曉暉主持,邀請了航天云網總經理柴旭東,羅克韋爾自動化(中國)有限公司總裁石安,華為云中國區總裁洪方明,石化盈科信息技術有限責任公司高級副總裁蔣白樺,施耐德電氣副總裁、中國區工業自動化業務負責人何林,北京交通大學工業互聯網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陶耀東,圍繞工業網絡、自動化系統的變革、行業應用,以及邊緣計算、數字孿生等新技術在工業中的應用,工業互聯網安全發展方向和趨勢等方面,結合企業自身的應用實踐,碰撞思想、洞察未來,在新工業革命的大潮中,共同探索工業互聯網賦能、融通和創新之路。

余曉暉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長、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秘書長
工業互聯網哪些領域發揮了價值,應用方面有哪些亮點?在商業模式方面是否已找到可持續的發展路徑?
平臺是數字化特別是制造業信息技術深化融合的一個重要的載體。
平臺要想給企業產業發揮作用,最重要的就是平臺上應該有豐富的數字化的解決方案,有各種各樣的工業應用。航天云網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希望能夠服務于三類制造場景,包括工廠智能化智能制造,產業鏈的上下游協同以及資源的優化配置,從產業集群、工業體系和區域經濟角度上的云制造模式,兼容協同制造和智能制造,基于航天云網在工業互聯網平臺上的實踐經驗,在國資委的領導支持下,我們牽頭了和30家央企來共同打造央企的工業互聯網融通平臺,通過融通的發展,來更好的服務于央企之間的協同創新,通過數據的流通融通,實現發揮數據的價值,實現大中小企業的融通發展。

蔣白樺
通過工業互聯網,流程工業特別是石油化工行業,我們找到了一條非常正確的兩化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徑。
石化盈科的ProMACE平臺通過四大引擎打造它的行業能力。第一個是工業數字化引擎。流程工業不僅僅要對它的裝備進行描述,還要對反應過程進行描述,工業數字化引擎解決對流程工業物理本體進行描述的問題。第二是工業物聯引擎。整合石化工業現場各類實時系統及智能裝備,實現海量數據的感知、分析及融合。第三是工業實時優化引擎。對流程工業來講,過程的實時優化非常重要,一是建立企業實時總線和實時計算框架,捕獲來自生產現場的事件信息,二是沉淀集團、板塊、工廠、裝置各個層級的優化模型與測算案例。第四個引擎是工業大數據和AI引擎。提供大規模數據存儲、實時計算、高速并行計算等能力,集中解決數據治理與數據共享的問題。同時,提供具有行業特色的專業算法和業務組件。
華為工業互聯網平臺以數字技術見長,如何與其他行業/領域平臺和雙跨平臺結合?

洪方明
通過知識外溢,與合作伙伴共同構建創新中心、產業園等形式,賦能產業鏈企業,推動行業共同進步。
華為依托過去30年在ICT行業的知識積累,從供應鏈到制造到營銷端,把所有的能力結合華為在人工智能、5G、云的技術積累沉淀到云上,從產業鏈出發,我們通過標桿的形式,逐漸延伸到整個產業鏈的方式,在煤炭、鋼鐵、家居、家電、衛浴、化纖、電力(國家電網)包括中石油上游的探礦,十幾個大的產業門類,華為都形成了相應的解決方案;同時,華為通過知識圖譜、人工智能等技術賦能,幫助行業伙伴把工業知識和AI深度融合,一起推動整個產業鏈的進步。
如何看待工業網絡、自動化系統的變革以及邊緣計算、數字孿生等在工業中的應用,羅克韋爾和施耐德在此方面有哪些實踐和經驗?

石 安
在工業互聯網實踐的過程中, IT、OT融合最大的挑戰之一,是我們怎么樣有效的把跨界跨學科人才,讓最專業的人做最專業的事。
大數據、人工智能,information,大數據怎么變成intelligence,變成真正可以做決定的情報?后面的手段可以是人工智能,也可以是進到人腦,由人來做判斷。我們打造的這樣一套可拓展的端到端的行業的解決方案,我認為很有價值的一個學習是我們把這些非常復雜的解決方案或者是應有層,把它梳理成不同的套件,這些套件專注的就是各行各業的痛點。

何 林
施耐德電氣副總裁、
中國區工業自動化業務過程自動化業務負責人
工業領域的流程是相對復雜的,在數字化進程當中很難實現簡單的拷貝和復制。
在施耐德看來,工業智能化通過兩大陣營或者四個路徑去推動工業智能化的發展。兩大陣營,第一個陣營是工業制造業,從內往外,逐漸通過改良、升級的方式,逐漸去推動生產系統的智能化。第二個陣營,是互聯網企業用重構的思維方式,通過商業系統去實現智能化的路徑。四個路徑分別是以IT業務為主導的企業逐漸向OT融合、工業智能化領域的企業向OT融合、工業企業內部進行IT/OT融合實現數字化轉型以及系統集成商代替最終用戶的主導位置,來實現IT和OT的融合。
工業互聯網安全的設計理念、思路框架還需要做哪些改變才能適應這種技術和產業的變化?

陶耀東
在進行工業互聯網安全防護設計時,應該針對企業階段性的目標和希望達到的成熟度,來進行階段性的設計并持續更新,而不是一蹴而就。
安全理念和框架存在“變”與“不變”。“不變”部分,例如安全中的經典模型P2DR,預測、保護、監測、響應,它仍然會為工業互聯網帶來持續性的宏觀指導,這是不變的。“變”的部分,在工業互聯網發展過程中企業不斷引入創新技術,則會帶來很多新安全挑戰。比如人工智能,里面就會涉及到魯棒性、可解釋性。邊緣計算又帶來了我們所說的海量異構、資源受限以及實時性,在受限環境下,安全如何應對?所以安全挑戰是持續存在和動態的,安全理念和框架就是動態的:企業應根據自身業務成熟度、階段和風險,設定企業的安全目標,循序漸進,逐步提升;“采購安全產品”模式轉為“采購安全服務”,安全產業將越來越多提供saas化安全服務,企業可按需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