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門子全球執行副總裁、西門子中國董事長、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肖松博士近日受邀出席在南京舉行的2021世界智能制造大會,并發表題為“開放、融合、創新引領下的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主旨演講。
在大會期間,西門子還應邀成為國際智能制造聯盟(ICIM)的副主席單位,以及產業委員會主任單位。
在開幕式的云上巡展環節,大會遠程連線西門子數控(南京)有限公司,公司總經理周郁榮介紹了這座西門子在華首座原生數字化工廠的技術優勢。此外,西門子人工智能賦能機器人自動編程技術被評選為“2021世界智能制造十大科技進展”之一。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興起,智能制造已經成為全球制造業的戰略制高點。在中國,智能制造也將成為支柱產業變革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今天,中國是世界上工業體系最為全面的國家,中國的制造業增加值已連續11年位居世界第一。同時,中國還是互聯網大國,制造業與數字經濟融合發展空間廣闊、潛力巨大。我們應抓住新的發展機遇,深化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實現制造業由大變強、由全到優、創新升級。
為應對全球挑戰,碳達峰、碳中和已成為中國國家戰略,實現雙碳目標不僅解決環境問題,更倒逼經濟與產業轉型。制造業的轉型不但要提質增效,同時還要減少碳排放,用更少的資源做更多的事情。
我們認為未來智能制造發展的技術核心,是數字孿生。數字孿生意味著引領智能制造發展的三個融合:IT和OT的融合,現實世界和數字世界的深度融合,數字化和低碳化的融合。
而一家制造型企業如果要實現這三個融合,需要打通貫穿其生產及運營的四條價值鏈:產品生命周期、工廠生命周期、制造系統工程以及訂單到交付。四條價值鏈的打通和各環節之間的高效協同,決定了企業數字化水平的高低。
利用數字孿生,我們可以通過數據的洞察持續改進真實世界中的產品、生產與服務,為企業在速度、柔性、質量和低碳方面不斷創造價值。
周濟院士曾經指出,“新一輪工業革命對中國來說是極大挑戰,同時也是極大機遇”。要把握機遇,我們需要在各個方面持續做出努力。
第一,加深對產業現實世界的深刻理解。只有對行業有深入了解,才能使工業技術從人延展到機器,洞察數據背后的邏輯,開發出智能算法,讓設備與人類知識在數字世界中達到完美統一,最終創造價值。
以汽車行業為例,基于對制造系統的深刻理解,我們幫助北京奔馳在沖壓產線配置了傳感器,結合西門子專家的行業知識,以及對數據背后的洞察,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對異常情況進行識別,觸發預警,幫助客戶避免設備故障。
第二,實現數據的互信、互聯和共享。數據是未來工廠的命脈,然而,迄今為止80%企業的數據協同嚴重不足。要打破信息孤島,首先需要建立互信機制,才能實現數據共享,加速企業創新。
正如我們幫助寶武炭材打造的“可感知、可控制、可管理”的工控安全防護體系,保障了企業“一總部多基地”安全、智能化的運營。作為“中德智能制造示范試點項目”,寶武炭材正在引領鋼鐵行業的數字化轉型。
第三,構建開放的創新生態。今天,建立合作共享的生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讓人類、行業、機器之間打破壁壘,才能互相受益,不斷迭代創新。
舉例來說,我們與地方政府及合作伙伴攜手,在國內共建了超過20個數字化創新和賦能中心。針對不同地區的產業特點,賦能當地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和可持續發展。例如,我們在江蘇與常熟高新區共建的數字化和低碳化兩位一體賦能平臺,就是構建創新生態的典范。
明年將是西門子與中國攜手同行的第150個年頭。西門子以本地化的完整價值鏈和全球資源,融入新發展格局,致力于推動中德產業務實合作。
在智能制造方面,西門子在華首家原生數字化燈塔工廠,低壓電機全球最大生產基地和電氣業務中國總部等項目紛紛落戶江蘇。在創新和研發方面,江蘇也是西門子在華研發機構最多的區域。
作為一家專注的科技企業,我們相信,沒有一個國家或組織能夠憑一己之力實現數字化轉型。我們愿意與大家緊密合作,共建開放創新、互利共贏的數字化生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