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和變革的使命。同時,可持續發展是個系統工程,需要全局、長期的思維和實踐。有鑒于此,我們應該擴大協作網絡,加深參與度并且增強各方在促進可持性發展方面的專業才能和實力。
AVEVA劍維軟件大中華區總經理萬世平表示:“AVEVA劍維軟件是全球可持續發展的倡導者、踐行者和賦能者。多年來,AVEVA劍維軟件的解決方案協助工業客戶改進其業務的能源效率、循環性、可追溯性以及運營韌性,實現可持續性發展。AVEVA劍維軟件將繼續以專業的數字化能力和可持續經驗賦能更多生態圈伙伴,推動業界高質量地使用全球資源,共筑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加速低碳轉型
現在是中國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第二個五年,并將其與“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等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有機融合,向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方向邁進,構建經濟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AVEVA劍維軟件在促進可持續發展方面不遺余力。2021財年,AVEVA劍維軟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其中:能源成本節約15-30%;二氧化碳減排9-15%;清潔氫能生產力提升20%。AVEVA劍維軟件投入很多研發資源來開發針對未來新的低碳能源場景的流程模擬,例如氫能解決方案。
AVEVA劍維軟件認為,氫能是“雙碳”目標背景下的未來能源。氫能有很多優點,比如氫氣燃燒后的產物是水,幾乎是零碳排放;可作為燃料及原料應用在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它可以驅動
汽車、為城市供熱、為航空航天提供燃料,還可以發電等。
AVEVA劍維軟件在原來幾十年工藝模擬經驗積累的基礎上,開發了新一代工藝模擬仿真軟件AVEVA?Process Simulation,為工藝工程師提供工藝數字孿生工具,非常符合氫能行業用戶對工藝模擬工具的需求。適用于包括灰、藍、綠氫工藝在內的全氫價值鏈。而且,AVEVA劍維軟件提供氫能裝置整體創新解決方案,包括氫能裝置的二、三維協同化設計、材料施工管理、資產信息管理管理、操作員仿真培訓、一體化運營中心、資產預測性維護等。這些都可以幫助企業從最早的設計概念中追蹤溫室氣體排放,優化能源消耗,提高運營效率,加速企業的低碳轉型。
促進循環經濟
《“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到2025年循環型生產方式全面推行,綠色設計和清潔生產普遍推廣。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環經濟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大戰略。
AVEVA劍維軟件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解決方案,從設計、數字化移交、運營到優化,并且與生態圈協同創新,以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
AVEVA劍維軟件觀察到,有很多客戶利用軟件來進行工藝創新,例如生產高附加值且可回收的材料,或者將特定區域的低溫廢熱與另一個工藝的用熱需求結合起來等等。也有客戶通過AVEVA劍維軟件數字化解決方案優化原料選擇、生產規劃和工藝參數的設定,從而將廢料的產生降到最低水平。或者通過生產控制和資產績效管理,提升設備的可靠性和可用性,減少因為設備故障導致的廢料和設備使用壽命的折損。這些舉措都有助于順應全球綠色發展趨勢和應對氣候變化要求,深入推進循環經濟發展。
增強基礎設施韌性
推進低碳轉型和循環經濟的過程中,基礎設施的韌性尤為重要。我們需要有韌性的基礎設施,以保障企業、城市、社會功能正常運行,應對氣候和各種不確定性。因此,基礎設施運營商需要能夠為客戶提供更安全、更可靠、更具彈性、更高效且可持續性更強的服務,同時盡可能降低風險和總運營成本。
AVEVA劍維軟件著眼于提升城市和基礎設施的治理能力,從
電力、水處理,再到運輸系統,通過提供實時監測數據、績效分析,以及全面的可視化信息系統,有效支撐精準決策,提升設施可靠性和治理效率。AVEVA劍維軟件已經在全球范圍內幫助許多基礎設施運營商實現數字化轉型,并以此降低風險、節約成本、優化績效和加快危機響應的優先選擇。
三峽集團未來10年將分三步走,逐步實現工程數字化與智慧化轉型。期間,三峽集團將充分利用先進的數字化技術,包括AVEVA AIM資產信息管理和LFM點云掃描等,通過三維可視化數字孿生,在整個資產生命周期內提供持續發展的單一事實來源,以實現對工程和資產信息的通用訪問。這能方便員工根據數據做出更好的決策,并使企業能夠在降低風險的同時提高運營績效和安全性。一期工程階段性成果包括:初步建成以指南形式的技術管控體系;研發基礎平臺,實現全生命周期數字化;向家壩、白鶴灘水電站的示范應用。
一直以來,AVEVA劍維軟件積極促進生態圈的可持續發展,在整個價值鏈中履行承諾。現在,AVEVA劍維軟件已經加入聯合國“奔向零碳”活動(Race to Zero),應對全球氣候變化。AVEVA劍維軟件承諾到2030年在其運營(范圍一和二)*中實現溫室氣體凈零排放;到2050年實現全價值鏈凈零,這也是巴黎協定減排的最高目標。
萬世平總結道:“隨著距離達成我們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日期越來越近,AVEVA劍維軟件將繼續秉承‘客戶至上’的理念,攜手生態圈通過不斷創新的數字化解決方案,同時積極賦能工業界的綠色轉型,增強韌性,共創凈零排放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