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日益鞏固,國有企業改革取得巨大成就,企業發展質量和經營效益大幅提升,資產規模不斷擴大,國有經濟的活力、控制力、影響力和抗風險能力進一步增強,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中堅力量。
民營經濟是創造就業、創新發展、貢獻稅收的重要源泉,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個體戶”到創業創新者,從“承包制”“股份制”到“合伙制”,民營企業為中國的新經濟發展帶來無限活力和想象力。
我國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然要求。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猶如中國經濟的兩翼,缺一不可。兩翼密切配合、協調振動,中國經濟才能飛得高,飛得遠。
當前,以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為代表的民營企業面臨的困難依舊很大。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經濟工作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繼續做好“六穩”“六保”工作。不少銀行及時響應小微金融服務需求,主動靠前開展批量對接,打破了過去“大銀行做大企業,小銀行做小企業”的刻板印象。
毫無疑問,讓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更好地協同發展,鞏固壯大“眾人拾柴火焰高”的發展態勢,找到“最大公約數”,才能不斷激發全社會的創造力和發展活力,助力中國經濟航船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