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做好重新出發的準備了嗎?長期以來,德國一味抗拒變革,只靠輝煌的歷史遺產維持發展。但這種模式如今難以為繼。
當下,地緣政治巨變、新舊沖突和供應鏈深度調整正在重塑全球競爭格局。隨著美國、中國等國家重新規劃各自產業布局,企業紛紛把生產向關鍵市場轉移,“超全球化”正逐漸被“全球本地化”取代。德國企業可以遷移工廠,但德國經濟卻無法隨之轉身。因此,德國必須開辟新的增長路徑。
與此同時,技術變革正席卷整個市場,重塑經濟實力。硬件與軟件之間的界限日益模糊,這一趨勢不僅直觀地體現在汽車、智能手機等各類產品的運行模式上,更深刻地反映在軟件和人工智能對制造方式的革新之中。
這樣的時代本應成為德國的機遇。德國具備深厚的工業理論知識,在工業人工智能、自動化和軟件領域的技術水平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但德國僅靠修補舊體系已經無法跟上發展的腳步。在安全、基礎設施和創新方面加大投資,雖是大膽的開端,卻仍顯不足。結構性改革同樣重要,這些改革應聚焦三個方面:為實現更強勁的經濟增長掃除障礙、打造世界級的創新生態系統、實現歐洲的經濟計劃。
首先是促進經濟增長。盡管德國近期推出一些改革舉措,但現有體系依然顯得過于繁瑣低效。在德國,獲取營業執照平均需要120天,是發達經濟體平均天數的兩倍。批準高壓輸電線或鐵路擴建等項目,可能需要十年甚至更長時間。德國急需精簡法律數量,提升法律質量,同時打造一個能夠緊跟創新節奏的公共管理部門。
其次是創新。德國擁有先進的機器制造技術,如今必須借助工業人工智能進一步提升產業水平。未來,“德國制造”應融入人工智能體、自適應機器人,以及能夠重新定義行業的智慧工廠。要達成這一目標,需要構建一個由初創企業、工業企業、科技公司和高校共同推動創新的生態系統。
在這一過程中,數據的獲取與共享起著決定性作用。數字生態系統的繁榮依賴于數據的廣泛可得性,而非人為制造的數據稀缺。但數字經濟領域卻出現前所未有的倒退現象。由于監管限制,歐洲的工業數據存儲和共享規模正不斷縮小。德國必須扭轉這一不利趨勢,積極倡導更加明智、創新友好的數據政策。
在將創新轉化為利潤的過程中,風險投資是關鍵的缺失環節。2022年,德國的風險投資僅占國內生產總值的0.09%,約為美國的八分之一,低于歐盟平均水平。若想獲得全球競爭力,德國的風險投資資金至少需要提高到目前的五倍。
第三項任務是實現歐洲的經濟計劃。德國的未來與歐洲緊密相連,德國將受益于一個強大且富有競爭力的歐盟。但歐盟目前的一些監管措施非但未能推動經濟增長,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阻礙作用。
歐洲必須迅速行動起來,要立即宣布暫停部分監管措施,避免創新被扼殺在萌芽階段;同時,準備推出第二個《綜合法案》,包括推遲實施《人工智能法案》《網絡彈性法案》、廢除《數據法案》,為那些引領未來發展的創新成果掃清障礙。
歐洲需要深化一體化進程。當前,歐盟內部的監管壁壘嚴重阻礙經濟發展,其影響相當于對工業產品征收45%的關稅,對服務行業征收高達110%的關稅。這無疑是一種經濟上的自我傷害。
德國已經邁出大膽的第一步。但真正的轉型絕非僅僅打破一項禁忌就能實現。這需要全面重寫整個體系運行的基本規則。德國擁有人才、技術和工業基礎,完全有能力掌握自己的命運。然而,機會稍縱即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