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城鎮污水處理廠作為一項環境保護工程,在發揮環境效益的同時,運行過程中排放的尾水、產生的惡臭和污泥等污染物對環境將產生不利影響。在進行污水處理廠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時,應識別評價重點,目的是使環境影響預測和評價具有針對性,以發揮更大的環境效益。根據污水處理廠的工程特性,結合江門市江海污水處理廠工程環境影響評價的實踐經驗,提出污水處理廠環境影響評價應重點關注廠址環境合理性分析、污水處理工藝比選、尾水排放對水環境影響、惡臭對大氣環境影響、污泥處置對環境影響等問題。關鍵詞: 污水處理廠; 環境影響評價; 評價重點; 污水影響; 污泥影響; 惡臭影響
中圖法分類號: X5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1-4179(2012) 03-0065-03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城鎮用水量不斷增加,生活污水、工業廢水排放量也快速增加。據統計, 1980年全國廢污水年排放量為310 多億噸,2000 年達到620 億t[1],大量廢污水排放進一步加劇了水資源緊缺的矛盾。為了貫徹落實國家節能減排政策,各地都加快了城鎮污水處理廠的建設。污水處理廠屬于公益性的建設項目,本身也是一項環境保護工程,項目建成運行后有利于減少城鎮污水中有害物質排放,減輕城鎮廢污水排放對河流水質的影響。城鎮污水處理廠在發揮環境效益的同時,運行過程中也會排放尾水、產生惡臭和污泥等污染物,對環境產生不利影響。
城鎮污水處理廠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有別于其他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如何識別污水處理廠環境影響評價重點是做好環境影響評價的關鍵所在。本文結合近幾年完成的廣東省江門市江海污水處理廠、江門市文昌沙水質凈化廠二期工程等城鎮污水處理廠的環境影響評價實踐經驗,針對城鎮污水處理廠的特點,探討了污水處理廠環境影響評價應重點關注的問題。
1 項目背景情況
江門市地處廣東省中南部,西江下游,珠江三角洲西部。江門市河南片區是該市城市和工業發展的重點區域,區位優勢、資源優勢明顯,制造業中心的雛形凸現,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初步形成了家電、電子、摩托車、化工等支柱產業,但區內尚無一座污水處理廠,生活污水及工業廢水未經處理直接排放到區內河涌,造成水環境嚴重污染。為此,江門市擬建設江海污水處理廠,首期建設規模為日處理污水5 萬m3,遠期設計總規模為25 萬m3。
2 污水處理廠環境影響評價要點
2.1 廠址選擇合理性分析
污水處理廠廠址選擇合理與否直接決定了建成后的環境影響及其運行成本,選擇合理,可使污水處理廠產生的惡臭、污泥、尾水污染問題等得到妥善解決,取得最大的環境效益。因此污水處理工程的環境影響評價必須對廠址選擇的合理性進行分析,并提出明確的選址意見。廠址選擇合理性論證應重點考慮以下4 個方面:
(1) 廠址選擇是否符合城市總體規劃和當地環境保護規劃的要求。
(2) 廠址應位于飲用水源地下游,并應設在城市工業區、居住區的下游。為保證衛生要求,廠址應與城市工業區、居住區保持約300 m以上距離。
(3) 廠址應選擇在城市常年主導風向的下風向。
(4) 結合污水管道系統布置及納污水域位置,污水處理廠選址宜設在城市低處,便于污水自流,沿途盡量不設或少設提升泵站。
江海污水處理廠廠址選擇在江門市高新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外緣,位于江中高速公路與南山路交叉口的西南角,與高新區之間有一條高速公路隔離,廠址距離居民區、醫院、學校等環境敏感目標較遠,并位于飲用水源地下游和常年主導風向的下風向,符合《江門市城市總體規劃》的要求,且附近水網發達,有麻園河、龍溪河、馬鬃沙河等河涌經過,有利于污水處理廠排放尾水。從環境角度分析,本項目廠址選擇基本合理。
2.2 污水處理工藝比選
目前我國常用的污水處理工藝有氧化溝、A2 /O、活性污泥法、SBR 及其變型工藝等[2]。這些處理工藝都較為成熟,出水水質比較穩定,處理工藝本身不作為環評的研究重點。環境影響評價重點是根據納污水體的功能要求和環保部門的有關規定,從環境保護角度,對可行性研究報告中選擇的污水處理工藝進行比選分析,分析擬采取的污水處理工藝是否合理; 還要根據對同類污水處理廠的調查進行類比分析,論證其技術、經濟的可行性; 然后,按照選擇的工藝路線,列出各工藝段污染物去除率,并根據工藝參數對達標穩定性進行分析,論證尾水中各污染因子是否達標; 從環境角度綜合評價,提出推薦方案。
江海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要求較高,對COD、BOD5、SS、TP、NH3-N、TN 的去除率分別要求達到80.0%, 85.7%,90.0%,81.8%,73.3% 和50.0% 以上。根據該工程設計進水水質與出水水質要求、用地面積和工程規模等多種因素綜合考慮,工程設計提出了改良A2 /O 工藝、Unitank 工藝及BAF 生物濾池3 個比選方案。3 個方案均能達到該工程要求的排放標準,方案三除磷效果較差,須采用化學除磷,而化學除磷耗藥量大,污泥產量高,從出水水質穩定性和保證率方面看,方案一和方案二優于方案三; 方案一采用紫外線消毒,方案二采用氯氣消毒,氯氣在運輸、儲存和使用過程中存在一定事故風險,從尾水消毒的工藝分析,方案二對環境的影響比方案一和方案三大; 方案一占地面積大,方案二較小,方案三最小。結合項目所在地環境背景情況,從環境保護角度綜合分析,方案一對環境影響比方案二和方案三小,故推薦方案一,與工程設計選擇的方案一致。
2.3 尾水排放對水環境的影響
雖然污水處理廠本身是改善水環境的建設項目,自身產生的污水量很小,但由于污水處理廠尾水排放量很大,因此尾水排放對水環境的影響是環境影響評價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之一。污水處理廠項目水環境評價等級如何確定一直是困擾環評工作的一個重要問題,如果認為尾水排放量就是建設項目的污水排水量,按照《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地面水環境》關于評價等級的分級原則,大多數污水處理廠都要做1、2級評價,由于污水處理廠是改善水環境的建設項目,尾水排放與其他建設項目污水排放情況有一定的區別,污水處理廠項目按上述規定來確定水環境評價等級并不妥當。針對污水處理廠項目的具體特點,一般分兩種情況考慮:
(1) 尾水接納水體項目建設前后為同一水體。污水截流前,污水多點源分散排放,項目運行后尾水集中排放。針對這種情況,水環境可以按3 級評價,重點對尾水排放口下游部分敏感水體進行影響分析。
(2) 尾水接納水體項目建設前后為不同水體。對于尾水接納水體項目建設前后為不同水體情況,對新的納污水體的影響可能很大,甚至會影響其水體功能,應按照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的分級判別依據,確定水環境評價等級。
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應根據水環境影響分析,對尾水排放去向提出建議,減緩尾水排放對環境的不利影響。由于污水經城鎮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后,尾水水質大都可達到一級排放標準,該部分尾水也是資源,可直接應用到城市綠化,或再經處理后作為景觀、工業用水和生活雜用水,因此環境影響評價報告還應對尾水利用途徑提出建議。
江海污水處理廠尾水排放水體項目建設前后為同一水體,水環境評價按3 級進行。根據馬鬃沙河水質現狀、水質目標及河流水力條件,考慮到江海污水處理廠遠期總規模較大,相應的污染物排放總量也較大,若全部排入馬鬃沙河,將會增加馬鬃沙河水質達標的難度,因此,結合江海區河網水質狀況,評價單位建議遠期工程尾水排入禮樂河,建設單位和工程設計單位同意在下一階段結合江海污水處理廠首期工程運行后馬鬃沙河水質變化情況作進一步的研究。結合項目區具體情況,中水回用的主要途徑有: 環保用水(沖廁) 、景觀用水(噴泉、人工瀑布和人工溪流等) 、綠化用水等。
2.4 惡臭對大氣環境的影響
污水處理過程產生的氨、硫化氫、甲硫醇等惡臭物質,對人體有不利影響。污水處理廠的各個處理單元都會產生臭味,如泵房、沉沙池、曝氣池、污泥濃縮池、脫水機房等,惡臭是污水處理廠運行期間一個重要的環境問題。因此,惡臭影響預測也是環境影響評價的一個重點,應按照環境影響評價導則確定的原則和方法,預測項目建成后惡臭物質的濃度、惡臭影響程度和范圍,并以此確定衛生防護距離,提出合理的防范措施,將其不利影響降至最小。
惡臭對周邊環境的影響可以采用類比法或公式計算法進行分析。由于污水處理廠惡臭污染源屬于無序排放,臭氣遷移擴散受多種因素影響,理論計算的精確性較差。所以,最實用的辦法是調查收集已建成的處理規模相同、工藝流程相似的污水處理廠的監測資料,進行類比分析。
本文選擇江門市文昌沙水質凈化廠一期工程、江門市豐樂污水處理廠、天津紀莊子污水處理廠等進行類比分析,結合江門市氣象條件及江海污水處理廠周邊實際情況,分析認為受惡臭影響幾率較大的是東北區域和南面區域,且距惡臭源50 m以內的區域受到的影響較為明顯,隨著距離的增加,惡臭污染的影響快速降低。按照《制定地方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的技術方法》(GB /T13201 - 91) 中規定的衛生防護距離制定方法,計算得江海污水處理廠惡臭氣體的衛生防護距離為300 m。
惡臭影響預測是污水處理廠環境影響評價的重點和難點,需要回答項目建設后對環境影響的程度和范圍,核定衛生防護距離,涉及到廠址選擇及居民搬遷等重要敏感問題,預測結果要盡量準確,結論必須慎重。
2.5 污泥處置對環境的影響
污泥是污水處理的產物,主要來源于初次沉淀池、二次沉淀池等工藝環節,每萬立方米污水經處理后污泥產生量(按含水率80%計) 一般為5 ~ 10 t。據專家測算,以普通活性污泥法處理的污泥為例,污泥中BOD5含量是尾水中含量的4.78 倍[3]。此外,污泥還含有病原體、重金屬等有毒有害物質,若未經有效處理,極易對地下水、土壤等造成二次污染,直接威脅環境安全和公眾健康,使污水處理廠的環境效益大大降低。由此可見,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置也是環境影響評價應高度關注的問題。
目前,對污水處理廠污泥的處置方式主要有: 衛生填埋、土地利用、焚燒和建材利用等。污泥經消化、脫水后再進行衛生填埋是目前國內許多大型污水處理廠通常采用的方法,經過消化后的污泥有機物含量減少,性能穩定,體積減少,脫水后填埋處置是一種比較經濟的處理方式。該方法在世界各國也得到普遍采用,據資料統計,近年來全美國約有35% 的污泥采用了堆埋或地面棄置的方法,日本有62% 的污泥采用了陸地或海岸填埋,德國污泥填埋也占污泥總量的80%。
根據江海污水處理廠污泥的特性,結合江門市的具體情況,工程運行期間產生的污泥擬采取衛生填埋的方式進行處理,污泥在旗桿石垃圾填埋場進行填埋后,不會對環境帶來較大影響。
3 結語
城鎮污水處理廠在發揮環境效益的同時,運行過程中排放的尾水、產生的惡臭和污泥等對環境將產生不利影響。在開展城鎮污水處理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時,應根據污水處理廠的特點,把廠址環境合理性分析、污水處理工藝比選、尾水排放對水環境影響、惡臭對大氣環境的影響、污泥處置對地下水和土壤影響等作為評價的重點,并從環境保護角度提出減緩不利影響的對策措施,使其對周邊環境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為工程方案論證提供依據,促使污水處理項目發揮更大的環境效益。
參考文獻:
[1] 吳季松.全國節水規劃綱要及其研究[M].南京: 河海大學出版社,2003.
[2] 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科技標準司.城市污水處理及污染防治技術指南[M].北京: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1.
[3] 鄧曉林.上海城市污水處理廠的污泥處置途徑探討[J].中國給水排水,2000,16(5) : 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