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車
汽車涂裝工藝,一般可分為兩大部分:一是涂裝前金屬的表面處理,也叫前處理技術;二是涂裝的施工工藝。表面處理主要包括清除工件表面的油污、塵土、銹蝕、以及進行修補作業時舊涂料層的清除等,以改善工件的表面狀態。包括根據各種具體情況對工件表面進行機械加工和化學處理,如磷化、氧化和鈍化處理;車的涂裝與載貨汽車的涂裝有較大區別。客車車身包括大梁、骨架、車廂內部、車身外表面,其中以車身外表面要求較高。車身外表面不但要求具有良好的保護性和裝飾性,而且噴涂面積大、平面多,有兩種以上的顏色,有時還有汽車色帶。因此,施工周期比載貨汽車長,施工要求比載貨汽車高,施工過程比載貨汽車復雜。
汽車輪胎
傳統的輪胎生產工藝由四大工序組成:①塑/混煉;②壓延和壓出;③成型;④硫化。現有的輪胎廠,除部分通過購人成品混煉膠而省缺第一道工序外,大多數是上述四道工序全部齊備。
生產流程
工序一:密煉工序
密煉工序就是把碳黑、天然/合成橡膠、油、添加劑、促進劑等原材料混合到一起,在密煉機里進行加工,生產出“膠料”的過程。
工序二:膠部件準備工序
膠部件準備工序包括6個主要工段。在這個工序里,將準備好組成輪胎的所有半成品膠部件,其中有的膠部件是經過初步組裝的。這6個工段分別為:
工段一:擠出
膠料喂進擠出機頭,從而擠出不同的半成品膠部件:胎面、胎側/子口和三角膠條。
工段二:壓延
原材料簾線穿過壓延機并且簾線的兩面都掛上一層較薄的膠料,最后的成品稱為“簾布”。原材料簾線主要為尼龍和聚酯兩種。
工段三:胎圈成型
胎圈是由許多根鋼絲掛膠以后纏繞而成的。用于胎圈的這種膠料是有特殊性能的,當硫化完以后,膠料和鋼絲能夠緊密的貼合到一起。
工段四:簾布裁斷
在這個工序里,簾布將被裁斷成適用的寬度并接好接頭。簾布的寬度和角度的變化主要取決于輪胎的規格以及輪胎結構設計的要求。
工段五:貼三角膠條
在這個工序里,擠出機擠出的三角膠條將被手工貼合到胎圈上。三角膠條在輪胎的操作性能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
工段六:帶束層成型
這個工序是生產帶束層的。在錠子間里,許多根鋼絲通過穿線板出來,再和膠料同時穿過口型板使鋼絲兩面掛膠。掛膠后帶束層被裁斷成規定的角度和寬度。寬度和角度大小取決于輪胎規格以及結構設計的要求。
所有的膠部件都將被運送到“輪胎成型”工序,備輪胎成型使用。
工序三:輪胎成型工序
輪胎成型工序是把所有的半成品在成型機上組裝成生胎,這里的生胎是指沒經過硫化。生胎經過檢查后,運送到硫化工序。
工序四:硫化工序
生胎被裝到硫化機上,在模具里經過適當的時間以及適宜的條件,從而硫化成成品輪胎。硫化完的輪胎即具備了成品輪胎的外觀—圖案/字體以及胎面花紋。現在,輪胎將被送到最終檢驗區域了。
工序五:最終檢驗工序
在這個區域里,輪胎首先要經過目視外觀檢查,然后是均勻性檢測,均勻性檢測是通過“均勻性實驗機”來完成的。均勻性實驗機主要測量徑向力,側向力,錐力以及波動情況的。均勻性檢測完之后要做動平衡測試,動平衡測試是在“動平衡實驗機”上完成的。最后輪胎要經過X-光檢測,然后運送到成品庫以備發貨 。
工序六:輪胎測試
在設計新的輪胎規格過程中,大量的輪胎測試就是必須的,這樣才能確保輪胎性能達到政府以及配套廠的要求。當輪胎被正式投入生產之后,我們仍將繼續做輪胎測試來監控輪胎的質量,這些測試與放行新胎時所做的測試是相同的。用于測試輪胎的機器是“里程實驗”,通常做的實驗有高速實驗和耐久實驗。
發動機
發動機是汽車的心臟,為汽車的行走提供動力,關系著汽車的動力性、經濟性、環保性。簡單來說,發動機就是一個能量轉換機構,即將汽油( 汽車發動機柴油)或天然氣的熱能,通過在密封汽缸內燃燒氣體膨脹,推動活塞作功,轉變為機械能,這是發動機最基本的原理;發動機工廠擁有缸體、缸蓋、曲軸和總裝等生產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