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制造業需要的不是石油,而是數據。”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曾在2016年舉辦的貴陽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上如是說。隨著物聯網技術的不斷突破,以及工業、制造業自身在發展過程中的變革需求,這些年,傳統制造業向智能制造的轉型已成為全球從業者紛紛踐行的大趨勢。
“未來制造業需要的不是石油,而是數據?!?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曾在2016年舉辦的貴陽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上如是說。隨著物聯網技術的不斷突破,以及工業、制造業自身在發展過程中的變革需求,這些年,傳統制造業向智能制造的轉型已成為全球從業者紛紛踐行的大趨勢。
不管是德國的工業4.0、美國的工業互聯網、日本的精益制造還是我國的“中國制造2025”,在這一輪工業變革中,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機器換人等新型技術的崛起不斷與制造業企業的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設備管控、能效管理等剛需相互交鋒、碰撞,進而衍生出“工業云平臺”這一攜手制造業轉型不斷打破壁壘、推陳出行的神助攻。
廣義的工業云平臺,包括云設施Iaas層(Infrastructure-as-a-Service,基礎設施即服務)、物聯網平臺和工業云。狹義的工業云平臺則不包括云設施。
云設施格局已定,物聯網平臺局面狹小,工業云則市場巨大。而真正的行業互聯網廝殺,將發生在工業云領域。
全球工業巨頭紛紛通過并購、合作或自主研發等手段推出了自家工業云平臺,GE的Predix、西門子的MindSphere、PTC的ThingWorx平臺等。當物聯網風云已起,平臺為王便成了各行各業爭相跑馬圈地的目標,在工業領域,也出現了大大小小云平臺的涌入。
GE在2012年提出“工業互聯網”,隨后推出了工業互聯網聯盟。GE對工業互聯網的愿景比較清晰,策略比較完整。GE最大的優勢是,自身是工業公司,既制造設備也運營設備。這些經驗通過軟件可以通過平臺化的方式提供給客戶。2015年8月,GE發布全球第一款專屬于工業領域的云服務平臺Predix。GE稱,該平臺上的工業App超過了250個,合作伙伴有400多個。GE幾乎憑一己之力,將“工業互聯網”這個概念提升到了令無數企業追捧的高度。
審慎穩健的西門子,這家有著170年歷史的老牌制造企業,以設備制造、電氣化和自動化著稱。推出工業云平臺的時間,與其業務有70%重合度的GE相比,明顯晚了點。
2007年,西門子斥資35億美元收購UGS公司,獲得了三項數字化重要產品NX、Teamcenter和 Tecnomatix。其中,Teamcenter是集成PLM(產品生命周期管理)、制造運營管理(MOM)和全集成自動化(TIA)的共享協作平臺。此后,西門子陸續完成了對Vistagy、Camstar、CD-adapco、Mentor Graphics等的并購。2014年10月起,西門子主導開發Simatic IT MES解決方案,年底搭建跨業務新數字化服務平臺Sinalytics。2015年底,西門子推出工業云服務項目MindSphere平臺。如今,西門子成為僅次于SAP的歐洲第二大軟件商,以及全球前十大軟件商,擁有當前世界品類覆蓋最全面、綜合競爭實力最強的工業軟件體系。
近年6月西門子推出了基于“云”的開放式物聯網操作系統MindSphere。指在軟件逐漸嵌入到工廠生產和運維之中、用戶參與的個性化生產,甚至個性化設計以及類似消費品服務的工業APP Store。
全球四大工業機器人公司之一的瑞士ABB集團,在2014年首提數字化轉型戰略“物聯網+”,去年首度披露了包括由180多款數字化解決方案組成ABB Ability數字化解決方案。這些解決方案通過工業互聯網構建數字互聯設備、系統與服務,可以大幅提升生產力,降低維護成本,并節省高達三分之一的能耗。
法國電氣與自動化巨頭施耐德也建立了工業云生態體系EcoStruxure,將其優勢的能源管理、自動化和軟件產品進行整合置于云端。
巨大的市場蛋糕待分,就連軟件開發商也闖入工業云平臺領域,成為行業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全球最大的業務軟件公司,德國企業SAP在2013年推出了SAP HANA“云”平臺,進入“PaaS(平臺即服務)”領域。SAP分三步推出了云平臺。從2011年開始,SAP HANA技術作為內存計算的數據庫被發明出來,使企業實現了實時計算模式。在此基礎上,SAP進一步將它擴展為SAP的大數據平臺,并與業界通用的開源式框架Hadoop實現了互聯,成為企業運用內存計算技術進行大數據分析的有力武器。在PaaS平臺中加入物聯網等功能,使其成為SAP的工業云,切入垂直的工業領域。今年2月,SAP推出的Leonardo物聯網系統,除了安裝和部署在SAP的數據中心上之外,也支持多云架構,例如可以部署在谷歌云、微軟云和亞馬遜云上。
法國電氣與自動化巨頭施耐德也建立了工業云生態體系EcoStruxure,將其優勢的能源管理、自動化和軟件產品進行整合置于云端。
隨著全球再工業化帶來的市場競爭壓力的不斷增大,企業根據自身發展實際需求推進工業物聯網的建設將成為未來的趨勢。朗銳智科(www.lrist.com)相信工業領域未來的場景就像我們日常使用手機一樣:打開工業應用商店,里面有監視、分析能耗的APP,也有分析整條生產線的APP,或是監控某臺設備位置和狀況的APP等。
版權聲明:版權歸中國自動化網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
熱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