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物聯網操作系統(簡稱OS)的歷史會發現有一個關鍵節點——2014年。正是從那時起,Google、Microsoft、ARM,以及各色物聯網OS開始進入市場。與手機時代的蘋果iOS操作系統、安卓系統和PC時代的Windows一樣,操作系統也必然成為物聯網時代的戰略制高點,是兵家必爭之地。據統計,Google、Microsoft、ARM、華為和阿里等互聯網巨頭早已推出物聯網操作系統。但操作系統行業既定的規律是,當一到兩個系統形成壟斷之后,其他系統就很難對其構成威脅了,物聯網操作系統這個讓無數人充滿想象的舞臺帷幕正慢慢拉開。
回望物聯網操作系統(簡稱OS)的歷史會發現有一個關鍵節點——2014年。正是從那時起,Google、Microsoft、ARM,以及各色物聯網OS開始進入市場。與手機時代的蘋果iOS操作系統、安卓系統和PC時代的Windows一樣,操作系統也必然成為物聯網時代的戰略制高點,是兵家必爭之地。據統計,Google、Microsoft、ARM、華為和阿里等互聯網巨頭早已推出物聯網操作系統。但操作系統行業既定的規律是,當一到兩個系統形成壟斷之后,其他系統就很難對其構成威脅了,物聯網操作系統這個讓無數人充滿想象的舞臺帷幕正慢慢拉開。
據IDC預測,2020年全球物聯設備數將達281億,全球市場規模將達7.1億美元,經濟價值將達到1.9萬億美元。在物聯網設備和應用數量持續暴增的背景下,物聯網操作系統的重要性被一再提及,各方也紛紛布局、持續投入,正上演著一出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戲碼。但由于操作系統在產業鏈中處于極其特殊的地位,決定了這不可能是純粹技術比拼,而是綜合實力的較量。
數據顯示,我國2014年物聯網市場規模達到了6000億元,2015年已經達到 7500億元,公眾網絡機器到機器(M2M)連接數則突破1億,占全球總量31%,成為全球最大市場。而2020年有望達到15000億元。此外,到2020年機器到機器連接數有望達到17億,預計到2020年前的年復合增長率將達到76%。
在與國際巨頭的競爭中,中國企業幾乎與他們共同起步。我國最早進入這一領域的企業是一家名不見經傳的信息技術公司。其是從嵌入式無線模塊做起,產品已經在智能電網、智能交通、遠程醫療等領域獲得廣泛應用。
也是在2014年,這家中國企業率先推出了物聯網OS——MICO,其比ARM推出mbed OS還要早上幾個月。企業負責人表示,我們生產的全部無線接入模塊產品里,都安裝了這一操作系統。最新數據顯示,在企業銷售的1千萬搭載MICO操作系統的無線接入模塊中,已經被激活并開始使用的多達數百萬個。
華為也基本上起步于同一時期。2015年5月,華為正式發布開源物聯網OS LiteOS。該系統最大亮點是內核超輕,小于10kb,是世界上最輕量級的物聯網OS。而這一物聯網OS僅僅是華為大的物聯網戰略的組成部分之一。華為物聯網戰略簡稱為“1+2+1”:即“1”個開源物聯網操作系統(指LiteOS);“2”種連接方式,分別是有線連接(家庭網關、工業網關)和無線連接(2G/3G/4G/NB-IoT);以及“1”個物聯網平臺(指華為IoT連接管理平臺OceanConnect)。目前,華為正依靠其在NB-IoT上的技術積累,幫助運營商完成向5G的跨越。
此外,阿里YunOS的出現也是物聯網OS領域的一件大事。2014年,YunOS開始應用互聯網電視、智慧家居、互聯網汽車、機器人等物聯網領域,而其以前則主要應用在手機上。標志性的事件是,2016年8月,阿里和上汽榮威合作生產了互聯網汽車榮威RX5,并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銷量突破10萬輛。數據顯示,我國車聯網市場規模將在2025年達到約2162億美元。YunOS則成功完成了在行業爆發前的進入。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技術與標準研究所業務資源與物聯網研究部有關負責人表示,總體而言,中國公司大多數都是“由硬到軟”,即利用我國在制造業領域的優勢地位,向物聯網操作系統進軍。
在移動互聯網和PC時代,終端需要安裝眾多應用程序,但進入物聯網時代以后,終端最主要的任務是傳輸和收集,并將數據傳輸至云端,物聯網時代操作系統所面臨的考驗更多。即包括與底層硬件廠商之間的磨合,也包括接口方面的標準化和標準的統一。而最讓人頭疼的是物聯網中需要接入的終端數量十分龐大。大的物聯網市場其實是由眾多小市場組成,估計任何一家操作系統企業都無法全覆蓋。
版權聲明:版權歸中國自動化網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
熱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