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018年殘疾人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過去7年里,自國務院頒布實施《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后,國內已出臺475個省、地市、縣級無障礙環境建設與管理法規、政府令和規范性文件,1702個地市、縣系統都開展了無障礙環境建設。 盡管如此,一個需要面對的問題是,這些設施中 有很多無法真正利用。中國消費者協會和中國殘疾人聯合會2017年的百城調研數據顯示,國內無障礙設施整體普及率為40.6%,處于較低水準;除此之外,還存在部分無障礙設施被占用、維護不到位、設計存在問題等情況。 該如何應對這樣的尷尬呢?
前言
這里有一則網絡文章值得我們深思:
我們曾和大家一起關注過一個讓人扼腕的故事:2019年7月,47歲的無障礙出行推廣者文軍,不幸死于一場“無障礙通道被阻”的事故。
這一名致力于推動無障礙出行事業發展的先行者,卻最終死于出行路上人為制造的“障礙”——這個無情的事實,既顯得十分諷刺,也讓人們不得不深思。
地鐵上的絆腳石
在我們日常生活,地鐵已經成為我們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而且十分方便,可是,有這么一個細節-站臺縫隙,卻成為我們殘疾人出入困難的阻礙。
地鐵站臺的縫隙寬度大且有高低差,上下又困難?
圖:縫隙寬度14厘米,一般輪椅前輪直徑12厘米
圖:高度差至少存在5至7cm
根據《2018年殘疾人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過去7年里,自國務院頒布實施《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后,國內已出臺475個省、地市、縣級無障礙環境建設與管理法規、政府令和規范性文件,1702個地市、縣系統都開展了無障礙環境建設。
盡管如此,一個需要面對的問題是,這些設施中 有很多無法真正利用。中國消費者協會和中國殘疾人聯合會2017年的百城調研數據顯示,國內無障礙設施整體普及率為40.6%,處于較低水準;除此之外,還存在部分無障礙設施被占用、維護不到位、設計存在問題等情況。
該如何應對這樣的尷尬呢?
其實,早在有這么一個國家對此做了很多應對措施。
在日本,殘障人士在搭乘新干線火車之類的,也會有相關的乘務人員為這一特殊群體服務。例如:腿腳不方便的乘客乘坐輪椅下火車時,會有相關的乘務工作者提前為其裝擺好便于輪椅出落的墊子之類,細節之處見素質涵養。上下樓梯都會設計的有成人和兒童的兩種類型扶手,來方便不同的群體出行乘坐地鐵。
我們國內也開始效仿應用
圖為:為輪椅乘客出行提供便利 青島地鐵增設無障礙墊板(圖)
那這樣墊板到底有什么好呢?看一些應用案例
版權聲明:版權歸中國自動化網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
熱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