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和信息化部、應急管理部聯合發布了《“工業互聯網+安全生產”行動計劃(2021-2023年)》(工信部聯信發〔2020〕157號,下稱《行動計劃》),現就《行動計劃》有關內容解讀如下。
《若干措施》提出,要有保有控實施差異化信貸政策。對符合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數據智能化領域的實體經濟企業,實施細化分類名單制管理。加大對高新技術企業、重大技術裝備、基礎工業、智能制造及智能化改造、鄉村振興等項目的支持力度。
在日前舉行的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機工智庫2018年春季發布會”上,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發布了《先進制造業定義與對策》研究報告。報告將我國先進制造業理解為:應用創新的技術、工藝、材料等要素,并能充分體現先進生產力發展方向的制造業總稱。
記者了解到,國內來自工業軟件、智能裝備、零部件等不同領域的企業,不斷拓展業務范圍和領域,成功轉型為行業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按照《廈門市產業轉型升級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規定,廈門對企業技術改造的補貼額度最高可達項目設備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10%,單個項目貼息額度或補助額度最高可達1000萬元。
青島市在2012年發布了《關于加快發展青島市工業十條千億級產業鏈的實施意見》。提出打造家電、石化、服裝、食品、機械裝備、橡膠、汽車、軌道交通、船舶海工、電子信息十條工業千億級產業鏈,力圖構建特色鮮明、產業集聚、鏈式發展的現代工業體系,加快工業轉型升級,實現經濟總量和發展質量雙跨越。
為了加快推進“兩化”(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打造一批“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杭州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向全市征集智能制造試點應用項目。與去年相比,今年的征集主要側重于智能制造試點應用項目,智能制造產品與技術不在申報范圍內。
《土十條》提出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建立建設用地調查評估制度、嚴格管控受污染土壤環境風險、開展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試點示范、研發土壤污染防治專用設備和產品等,到2020年,這些任務措施預計可帶動環保產業新增產值約4500億元。
縱觀各地制造業的品牌發展現狀,關鍵問題是在精神方面缺少契約精神、工匠精神、首創精神、團結合作精神,由此帶來信仰缺失、人才短缺、技術落后、組織老化、品牌流失等一系列問題。
到2020年,裝備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65%,關鍵工序制造裝備數控化率達52%。強化“互聯網+”裝備制造業,實施智能制造工程,發展以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等為重點的智能裝備及智能化生產線,不斷推進以增材制造(3D打印)、智能網聯汽車、遠程環境監控終端等產業化。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我國基礎設施和民生領域有許多短板,產業亟須改造升級,有效投資仍有很大空間。今年將啟動一批“十三五”規劃重大項目,完成鐵路投資8000億元以上、公路投資1.65萬億元,建設城市軌道交通等重大項目。
作為制造業大國,在500多種主要工業品中,中國有220多種產量世界第一。然而,值得驕傲的成績背后卻是無法回避的尷尬:在世界品牌百強中,中國只有華為、聯想兩個品牌入圍。
中共中央、國務院日前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了強化城市規劃工作、塑造城市特色風貌、提升城市建筑水平、推進節能城市建設、完善城市公共服務、營造城市宜居環境、創新城市治理方式等重要舉措。
2015年12月24日,全國工信工作會議在京召開,提出2016年主要預期目標是,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左右、能耗降低4%,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4.5%。電信業、互聯網行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收入分別增長3%、25%和14%左右,要求重點抓好八個方面工作。
“堅持把質量作為建設制造強省的生命線,強化企業質量主體責任,瞄準國際質量標準,強化質量管理。”近日,安徽省政府正式印發《中國制造2025安徽篇》,質量和品牌成為高頻詞匯。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在近期北京舉辦的世界機器人大會上頒布工業機器人4大標準——這是中國工業機器人行業首次發布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