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國務院召開了西部開發工作會議,出臺了《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推進西部大開發的若干意見》(國發[2004]6號,以下簡稱《若干意見》),進一步明確了推進西部大開發的指導思想、重點任務及相關政策措施。為此,必須進一步明確我市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原則和著力點。
一、我市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原則
實施西部大開發,我市要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堅持“五個統籌”,堅持不懈地辦好“四件大事”,不斷提高綜合經濟實力、整體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努力把重慶建設成為長江上游經濟中心。
一是堅持把實施西部大開發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結合起來。我市作為西部地區12個省區市之一,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內容、重點是一致的,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內涵貫穿于全市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之中,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和困難就是西部大開發的重點任務。要把西部大開發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有機結合起來,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總攬改革發展全局,把全市工作置于西部大開發的大背景下來思考、謀劃和部署。
二是堅持把經濟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結合起來。西部開發歸根到底是對人的開發,是人的全面發展和素質提高,是將人力資源轉化為人力資本。要將人的全面發展作為西部開發的出發點和歸宿,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加快教育、科技、衛生、體育、文化等社會事業的發展,更多地把增加居民收入、擴大就業、解決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問題放在重要位置,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三是堅持把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與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結合起來。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和區域協調發展是關系我們改革開發和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根本性問題。我市三大經濟區之間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是城鄉差距的反映,城鄉協調發展和區域協調發展是相輔相成的,應該把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政策措施更多地落實到農村,與解決“三農”問題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合力,協同推動。
四是堅持把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與特色產業發展結合起來。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是實施西部大開發的切入點,經過幾年來大規模的建設,已經取得了明顯成效,為經濟社會加速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必須把加快特色經濟和優勢產業發展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依托已有的產業基礎、優勢資源、市場空間,大力發展特色經濟和優勢產業。
五是堅持把國家支持與自力更生結合起來。西部大開發是中央從加快現代化建設全局出發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將貫穿于推進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國家對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資金和政策支持力度不會減弱。一方面,我們要強化搶抓機遇的意識,用足用活國家的政策,積極爭取國家支持;另一方面要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努力形成“造血機制”,增強自我發展能力,走出一條有特色的自我發展道路。
二、我市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著力點
我市實施西部開發戰略雖然取得了明顯的成績,但仍然面臨不少突出的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為:“三農”問題嚴重,農民增收困難;社會公共服務水平普遍低下;城鄉二元化程度很深,區域發展極不協調;三峽庫區產業支撐薄弱,移民生計困難;老工業基地“包袱”沉重,特色優勢產業發展起步艱難;基礎設施“瓶頸”尚未得到根本緩解,生態環境建設形勢嚴峻等。實施西部大開發,要結合我市實際情況,瞄準六個方面,著力加以解決。
(一)實施西部大開發要更加著力于解決“三農”問題
1、進一步加強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繼續把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作為西部開發重點建設項目統籌安排,在搞好重點骨干工程建設的同時,把農村小型基礎設施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增加支持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村中小型基礎設施的投入,加大對節水灌溉、人畜飲水、農村道路、農村沼氣、農村水電等建設的支持力度。加快推進縣際公路和縣鄉公路建設,努力改善農村交通條件。創新和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管理體制和運營機制,鼓勵和支持各類經濟主體多渠道投資建設農村基礎設施。
2、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推進農業產業化。各區縣都應該立足本地實際,依托優勢資源,確定特色農業發展方向,大力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以推進“農業產業化百萬工程”為重點,培育和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支持一批生產基地、農產品加工中心和市場流通基礎設施建設。規范和健全農業市場體系,不斷完善農產品集散、配送、拍賣、營銷及農產品對外貿易網絡。完善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充分發揮縣、鄉農業經濟服務部門以及鄉村農業技術員的作用,建立起縣、鄉、村三級技術服務網絡。
3、組織實施農村百萬勞動力轉移就業工程。進一步理清和取消對農民務工就業的歧視性政策和不合理收費,簡化農民工跨地區就業和進城就業的各種手續,改善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條件。進一步拓寬農民參與公共工程、外出打工的渠道。加強農村勞動力職業培訓,增強謀生的技能和能力。
(二)實施西部大開發要更加著力于加快發展教育、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
1、優先發展教育。我市的教育事業發展面臨著不少突出的問題,包括“普九”欠帳問題、中小學危舊房改造問題、高中階段教育容納不足問題、職業教育和民辦教育力量不足問題等。對于這些問題的解決,不可能一蹴而就,應統籌考慮,逐個加以解決。當前應集中力量,重點解決義務教育和職業教育的有關問題。一方面要積極爭取國家更多的國債資金和專項資金的支持,另一方面,市和區縣應共同努力,增加投入。各級政府應整合財力,完善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加大對義務教育和職業教育的投入,特別是加大對農村義務教育和職業教育的支持。在關注義務教育普及面的同時,應更加注重質的提高。
2、加強公共衛生尤其是農村衛生事業的發展。逐步建立和完善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貧困農民家庭醫療救助制度,建立健全縣、鄉、村三級衛生服務網絡,重點支持以鄉鎮衛生院為主體的農村醫療設施建設,探索建立農村醫療保險體系,切實解決農民看病難和看不起病的問題。加強公共衛生設施建設,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加強重大傳染病和地方病的防治。逐步建立和完善公共衛生安全預警機制,提高反應能力。
3、加強科技、人才、文化等社會事業的發展。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加大推廣先進適用技術力度。立足于解決行業和產業關鍵技術,構建技術創新平臺、資源共享平臺和成果轉化平臺,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堅持人才強市戰略,強化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認真實施《西部地區人才開發十年規劃》,探索建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加快人才成長的人才開發機制。加強干部交流和人才培訓,促進黨政人才隊伍、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和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隊伍協調發展。研究實施特殊政策,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來我市工作和創業。加強各類適用人才和勞務輸出人員的職業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加強文化藝術、廣播電視、新聞出版和農村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和文化設施建設,推進文化事業的發展。
(三)實施西部大開發要更加著力于促進特色經濟和優勢產業的發展
1、堅持全市既定的產業結構調整方向。農業方面,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工業方面,做大做強汽車摩托車產業、裝備制造業,積極構建天然氣化工及鹽氣化工、林漿紙、食品加工、礦電聯營四大產業鏈,加快推進電子工程、生物工程、環保工程等三大高新技術先導產業,提速北部新區的建設和發展。服務業方面,搞好以商業中心、連鎖經營、市場建設等為主要內容的“雙十百千”工程,依托長江黃金水道,大力發展旅游業和現代物流業。
2、以產業集群培育為重點,提升特色經濟和優勢產業的競爭力。發展產業集群有利于強化我市產業內部聯系、增強產業集中度,有利于促進產業園區特色化、專門化,有利于增強產業和區域創新能力,有利于促進優勢資源和優勢產業轉化為經濟優勢。在“十一五”以及未來相當長時期內,我市應結合立足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著力完善、提升、壯大汽車、摩托車、天然氣化工業集群,引導形成儀器儀表產業集群,積極培育冶金建材、機床裝備、紡織服裝制鞋等產業集群,不斷延長產業鏈條,以此帶動特色經濟和優勢產業的發展,提高全市產業的整體競爭力。
3、充分發揮國家政策效應,立足水資源和江河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內河航運業。我市是西部地區唯一擁有長江黃金水道和國家一類港口口岸的特大城市,水運在我市的各種運輸方式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若干意見》的出臺,為我市內河航運業拓展發展空間提供了極好的機遇。應積極爭取國家支持,改造和新建主要集裝箱碼頭,完善汽車滾裝運輸系統,實施船舶標準化工程,加快骨架航道和樞紐港區的建設,力爭到2010年前后,成為長江上游地區集裝箱、大宗散貨、件雜等貨物運輸的最重要中轉口岸,為云貴川等省發展外向型經濟服務的長江上游航運中心。
(四)實施西部大開發要更加著力于區域協調發展
在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初期,我市提出了因地制宜構建都市發達經濟圈、渝西經濟走廊、三峽庫區生態經濟區的思路。經過幾年的努力,三大經濟區開始呈現協調發展的良好趨勢。要按照科學發展觀和統籌區域經濟發展的要求,統籌兼顧、分類指導、突出特色、優勢互補,形成三大經濟區聯動協調發展新格局。
1、結合“十一五”規劃的編制,進一步深化我市三大經濟區發展規劃。進一步調整完善三大經濟區發展思路,明確各自的發展重點、發展方向,制定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加大項目策劃力度,建立項目庫,使三大經濟區規劃更具操作性。加強三大經濟區內特色經濟版塊的研究,如以移民帶動型經濟和城鎮群為特色的“萬(州)開(縣)云(陽)經濟版塊、以天然氣采輸業和現代農業為特色的“忠(縣)墊(江)梁(平)經濟版塊等,促進特色經濟版塊的發展。引導各區縣進一步理清發展思路,在不斷增強自我發展能力的同時,加強區縣之間的聯系和合作。
2、按照“點、圈、線”型格局,引導和調整生產力布局。我市生產力布局呈現“‘主城一點’、‘環城一圈’、‘兩江一線’”的“點、圈、線”型特征。全市的生產力布局應順應這種趨勢,立足各自優勢,合理分工,協調發展。“主城一點”是整個重慶的“重心”,長江上游“三中心兩樞紐一基地”功能的核心載體,應主要布局都市型產業,通過對“環城一圈”的聚集和輻射,逐步實現“點”和“圈”的融合,形成“重慶大都市圈”,進而帶動“兩江一線”。“環城一圈”是“主城一點”的遞延拓展區,應主要布局城郊型產業,同時成為“主城一點”產業轉移的自然承接區。“兩江一線”是“重慶大都市圈”的經濟腹地,是“重慶大都市圈”與長江中下游聯系的通道和紐帶,應主要布局生態型和資源型產業,大力發展礦產資源加工業、生態農業、特色產品加工業、旅游業等。
3、加強對三大經濟區的分類指導,大力推進三峽庫區的產業發展。按照市委、市政府經濟社會發展專題會議的要求,加強對三大經濟區的分類指導。都市發達經濟圈應以追趕東部發達地區、率先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為目標,加強城市規劃和綜合交通規劃,實施“通道戰略”,充分利用要素資源集聚優勢,將現代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和都市型工業做大做強。渝西經濟走廊應加快基礎設施建設,著力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加快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步伐,盡快駛入發展“快車道”。三峽庫區要在加強水陸空快速交通通道建設和生態建設的同時,強化產業發展。充分發揮三峽庫區的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以優質高效農業、生態環保農業和旅游觀光農業為主體的新型特色農業,天然氣化工及鹽氣化工、能源、礦電聯營、綠色食品加工、現代中藥及生物醫藥加工、絲麻紡織加工、建材、林漿紙等新型資源加工業,以及特色旅游業。在渝東南地區應突出少數民族經濟、生態經濟、邊貿經濟等特色,大力發展電力、錳加工、烤煙、林果、藥材、畜牧、旅游等特色產業。
(五)實施西部大開發要更加著力于改革創新
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是西部大開發的強大動力,也是一項重大任務。要堅持推進改革創新,不斷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
1、努力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各級政府應按照履行好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四大職能的要求,真正把政府經濟管理職能轉到主要為市場主體服務和創造良好發展環境上來。認真貫徹實施《行政許可法》,堅持依法治市,強化依法行政意識,推進法制建設。推進政務公開,完善科學民主決策機制。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依法規范行政和執法行為,提高行政效率。
2、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深入貫徹《中共重慶市委重慶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快民營經濟發展的若干決定》,著力優化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環境。進一步放寬非公有制經濟投資準入領域,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優勢產業發展,參股、兼并和重組國有企業。構建非公有制企業融資平臺,支持非公有制企業上市融資和發行企業債券,采用新型融資方式參與基礎設施和和社會公益項目建設。加快推進民營經濟擔保體系建設,積極引導和扶持個體、私營經濟發展。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
3、加快構建新型投融資體制。繼續培植和壯大交通、電力、城市基礎設施等領域的建設性投資主體,通過資本運作等多種方式,提高信用等級和投融資能力。努力改善工商企業投融資體制,建立和完善出資人自主決策機制,引導企業改善資本結構,提高信用等級,增強資產重組和融資能力。打造投融資金融平臺,爭取更多外資金融機構來渝設立分支機構、外資銀行入股商業銀行。加強對我市上市公司健康發展的指導,擴大證券市場籌集資金額度,增強資本市場融資能力。加大基礎設施項目收費權和收益權質押辦法的實施力度,增強基礎設施項目融資能力。不斷完善污水處理費和垃圾處理費的征收機制,拓展外資、民營資本進入公用事業市場的通道,促進公用事業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
4、進一步優化政策環境。有關部門應在深入學習、研究《若干意見》的基礎上,結合重慶的實際,有針對性地創新我市各領域的政策方案,在適當的時候,修訂《重慶市實施西部大開發若干政策措施》。加強與國家相關部門的政策銜接,進一步向國家對接、爭取、落實庫區退耕還林、解決庫區產業發展滯后問題、內河航運中心建設等特惠政策,用足用活國家西部大開發相關政策條款,發揮政策的最大效益。
(六)繼續加大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力度
西部開發以來,我市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建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應該清醒地看到,我市基礎設施“瓶頸”尚未得到根本緩解,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任務依然很重。實施西部大開發,必須進一步搞好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
1、抓緊推進西部開發二十項系統工程的400個項目。按照全市重大項目工作會的要求,繼續實施年度“雙百重大項目”工程,抓前期工作與抓在建項目建設并舉,切實推動重大項目的各項工作。
2、有針對性地策劃一批有份量、有特色、有競爭力的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項目,爭取國家支持。按照國家進一步推進西部開發的重點領域、重點區域、重點支持方向,重點在綜合交通網絡(特別是內河航運基礎設施建設)、水資源開發利用、重大能源開發、城市基礎設施、農村六小工程、農村公共衛生、基礎教育等方面加大項目的策劃、論證、篩選等前期工作力度,爭取納入國家“十一五”規劃,獲得國家支持。
3、繼續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繼續實施以主城區為重點的山水園林城市工程和以三峽庫區為重點的青山綠水工程。加強和改善城市管理,建立城鎮市容市貌衛生綜合整治長效機制。按照“五結合”的原則,繼續做好退耕還林工作,當前的主要任務是鞏固退耕還林成果,進一步完善退耕還林政策。加強水環境保護和地質災害防治,加快實施庫區新的水環境治理和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繼續推進主城區“五管齊下”凈空工程。
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