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人均汽車擁有量非常有限,全世界60億人口汽車擁有量為8.2億,即每8人一輛車,而我國13億人口只擁有2800萬輛,每50人才有一輛車。按照發改委和國家信息中心的預測,到2020年世界人均汽車保有量是每千人280輛,而我國目前千人汽車保有量僅為20輛。
明顯的差距為我國汽車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間。”2月20日,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所召開的“城市交通可持續發展高層研討會”上,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理事長張小虞說道,“家庭汽車是汽車社會主流,應該保證居民對于私人交通工具的選擇權。”
然而,在不久前舉行的深圳市綜合交通可持續發展戰略規劃國際研討會上,記者看到的“深圳綜合交通戰略規劃報告”卻提出,鼓勵選擇更多替代私家車出行的交通模式,特別是公共交通服務,如快速巴士系統等。
一方面,汽車產業作為新興高增長產業,影響我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態勢,另一方面,城市交通堵塞日益成為我國大中城市頑癥。在汽車產業發展和城市交通夾縫中,究竟如何選擇才能實現城市交通的可持續發展?
“交通的可持續性包括人文、生態環境、支持交通的能源以及交通安全的可持續性。”交通部綜合規劃司副司長李興華指出,城市交通可持續發展并不是簡單的解決交通擁塞。
李興華說:“解決城市交通問題,以交通論交通的思路不能解決中國這樣一個大國所面臨的問題。不能將思路局限于‘車路’矛盾方面,城市模式與城市結構是影響城市交通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與會專家認為,城市交通問題必須與城市整體規劃協調考慮,新型城市化以及創新交通模式,是實現交通可持續發展、土地資源集約利用和汽車工業健康發展,實現多贏目標的根本出路。
能否想象,一個城市所有的房屋和人行橫道都在距離地面6米的平面上?那樣的生活環境將遠遠超出人們對現有城市的認識和期待。然而,在本次高層研討會上,深圳維時公司建筑與城市研究中心主任董國良提到的“暢通城市新模型”大膽地將這種想象進行科學論證,并提出詳盡的設計方案,滿足了人們對新型城市的設想。
“當技術發展到一定水平之后,唯一缺乏的是人類的想象力。”交通部綜合規劃司副司長李興華的話似乎為這個創新型城市交通模型找到最好的注解。
“暢通城市新模型”的具體設想是:將人和車從一個平面上徹底分離開來,將機動車和停車庫放在地面一層,停車庫屋頂所形成的架空平臺作為人們出行和活動的空間。具體而言,將一個城市的35%作為地面停車庫,其上是人行道、房屋和架空花園,城市的40%是綠地等,剩下的25%設計為道路。按照這個模型,城市空間結構明晰化和簡單化了。由于人車徹底分離,在地面一層可以形成發達的、沒有紅綠燈的棋盤式快速路系統,道路通行能力提高5至8倍,并同步建成滿足需要的停車系統和花園式的步行系統。
邁克·詹克斯提出的“緊縮城市”概念是這個模型的前提。“緊湊空間”將城市半徑縮小至城市規模的一半多,人們活動空間相對縮小,將會彌補由此帶來的交通工具利用率的下降。
“這種大膽創新的模型徹底實現了人車分離。實際上,人車分離的設想曾經在現實的城市規劃方案中早有提及,這種立體交通模式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城市交通堵塞問題。”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李京文肯定了模型的現實可行性,“現在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尋找試點城市或區域,在實踐中完善模型。新模型將徹底改變城市交通模式和人類生活模式,需要科學論證由此帶來的一系列新的問題,如生態問題,適合人類生存發展的城市規劃才能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
信息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