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塑機業與世界先進水平差距增大
發布時間:2005-03-16
來源:中國自動化網
類型:
企業資訊
人瀏覽
“我國塑料機械工業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正在增大,如果不盡快在高科技方面追趕,我國將失去世界塑機市場競爭的主動權。”這是海天集團總顧問、北京化工大學教授王興天在西安舉辦的“2004塑料加工技術高峰論壇”上一針見血地指出的。會上,一些國內外塑料加工領域的專家學者還指出,我國塑機業要追趕世界先進水平,必須要從發展高科技產品、加強塑料加工新技術的開發、研究新型高速精密塑機等方面入手,才能縮短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
高端產品差距逐漸加大
我國現已是世界第一大塑機生產和消費國,但卻遠不是塑機生產強國。據統計,2003年,我國塑料機械工業總產值128.21億元,銷售金額達到122.06億元,這兩項十年來的年均增長率都在13%以上。而在出口方面,2003年我國共出口塑機5.83億美元,十年來我國的年均塑機出口額增長率達到了41%,去年我國塑機出口金額占當年塑機工業總產值的37.9%。但中國輕工機械協會許政倉教授指出,我國在出口產品中,低端產品占90%以上,而進口增長遠大于出口增長。去年我國共進口塑機達39.36億美元,同比增長54.7%,遠高于出口增速。
許政倉引用了在德國杜塞多夫博覽會上德國專家專門針對中國塑機的競爭力方面的報告指出,我國在中低端塑機產品上對德國的威脅十分嚴重,他們正試圖通過合資或以在中國加工部件的形式來降低成本,從而與我國競爭。但德方還認為,在高端產品上,中國十分希望能通過合資等方式引進技術而提高其產品質量,但其自身對高端產品的研發和國際市場的高端競爭重視不夠。
自主技術研發亟待加強
許政倉認為,我國塑機產業與國外的差距主要表現在塑機的生產速度、精密度、測控水平方面,尤其是精密機方面。我國每年進口的約2萬臺(套)塑機中有60%是精密注塑機,在多層共擠塑機方面,我國的塑機在精確控制層厚方面難以與國外塑機相比。在國外普遍應用的全電動塑機,國內沒有專利,只能靠引進技術生產。而且在進料、電控方面,國產塑機重視度不夠,在成本核算十分重要的今天,精確進料對于保證減少廢料產生、節約成本是極為重要的一環,從進料斗就可看出國內外產品之間的差距。
王興天認為,要使我國的塑機水平盡快與世界接軌,單純地靠引進國外技術是不夠的,必須從前沿技術的自主研發入手,改變我國塑機水平的落后局面。目前塑機技術在環保和節能、可持續發展的研究上,我國與國外發達國家處于同一起跑線,差距不明顯,可以從該領域著手,發展節能環保的新型塑機以開拓高端市場。
配合提升材料加工水平
兩位專家一致認為,要使塑機水平全面提高,不僅要發展塑機制造技術,更要有較高的材料研發水平和工藝水平。在國外,很多新型材料是由塑機企業與原料企業共同完成的,了解塑料制品企業的需要才能有針對性地設計出性能更佳的原料,進而制造出合乎要求的塑機產品。因此塑機設計者和制造者不僅要懂機械、更要對塑料加工過程有所了解。許政倉舉例說,用于飲料、茶水的熱灌裝包裝一直以來使用PET瓶,其原料昂貴且需吹塑定型,現在國際上正研究使用PP瓶來替代。由于PP阻隔性差、透明度不好,就需要從原料改性入手解決材料本身性能問題,而其流動性差、加工困難,則需要從加工工藝入手解決。可以說,發展節能塑機不僅要從塑機本身的性能來研究,還要與材料、加工工藝形成一個鏈條,這樣才能促進行業整體水平的提升。
作為國際研發動向,節能塑機絕不僅僅是節能型部件的簡單拼湊,而是要在充分了解原料性能的基礎上,以最終產品的性能標準作為目標,開發專門的成型工藝和設備,配置合理的輔助設備,才能達到節能的目的。
我國2003年塑機市場容量已經達到了約10萬臺(套),其中國產塑機約8.3萬套,進口塑機約1.7萬套。盡管國產塑機占市場容量的80%,其銷售額卻只占塑機市場總額的不到20%。進口塑機的單機價格為國產設備的8—10倍,附加值遠高于國產塑機。隨著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實施,鋼鐵價格回穩,我國人力成本上升的趨勢也很明顯,因此一味地打價格戰,靠低價格、低利潤的低端產品爭取市場將越來越困難。我國塑機工業只有努力開發高技術含量的產品,才能改變我國目前塑機“大而不強”的局面,增強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中國自動化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來源網絡如有誤有侵權則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