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2004年以來,一些電工產品所用的主要原材料的價格漲幅一直在高位盤整,這造成電工行業主要產品的成本壓力不斷加大。資料顯示,電工行業的成本費用利潤率已從2004年1月-5月的5.6%下降到今年同期的5.24%;銷售收入利潤率從2004年1月-5月的5.27%下降到今年同期的4.96%。一些原材料成本所占比重較大、產品技術含量不高、附加值低的細分行業如變壓器、電動機及微電機、電線電纜、光纖電纜、電動工具制造業的銷售收入利潤普遍低于行業的平均水平,預計未來從整體上看這些行業的經濟效益將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邢玉久指出,電工行業中的很多產品都屬于原材料密集型,需要使用大量的鋼材、銅等原材料。這使得原材料的成本在設備制造成本中占有很高的比例,在60%左右,因此,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對行業來說是牽一發而動全身。而反過來,由于中國電力建設的超常規發展,對部分原材料的需求也逐漸增加,國內市場的供應已經捉襟見肘,這就需要增加對原材料的進口,使這種成本危機呈愈演愈烈之勢。除此之外,再考慮到運輸、人工、管理等成本,大部分電工產品的利潤微薄,這對企業的再投資、持續發展是非常不利的。
“如果成本上漲,產品的銷售價格也隨之上漲,那么就不會出現目前電工這種‘利潤微薄’的情況了。”而事實上,電工產品想要提高價格卻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般來說,大型電站的發電設備都是要提前簽訂生產合同的,生產企業依據合同開工生產,同時保證按期交貨。由于價格是在合同中事先約定好的,因此“企業只能按合同辦事,利潤被進一步壓縮”,不少產品甚至陷入了“還沒有投產就已經虧損”,“干一臺賠一臺”的境地。
另外,包括部分變壓器、開關以及電線電纜、低壓電器、中小型電機等處于中低端市場的產品,由于進入該市場門檻較低,導致了企業密集,惡性競爭、壓價競爭的情況非常普遍,嚴重擾亂了市場秩序。
上下游的雙重壓力同時擠壓處于中間環節的電工行業,最終導致了電工行業 “有市無價”的尷尬。對此,邢玉久認為,電工行業企業要改變過去“重份額、輕利潤”、“追求規模效益”的觀念,應該把提高企業的利潤提到議事日程上來,這樣才能在未來可能出現市場需求萎縮的情況下保證企業的生存和發展。
理性回歸 期待行業平穩發展
“現在電工行業的發展速度肯定是超常規了,我們還是希望其回歸到一個平穩的發展狀態。”邢玉久認為。隨著中國經濟的軟著陸,電工行業的增長速度也會回歸到一個理性的過程,這應該會在未來的幾年內實現。
中國電器工業協會市場部專家預測,按照目前發電設備生產和電力裝機容量的增長勢頭,2006年和2007年兩年,每年的產量都可能不會低于6000~7000萬千瓦,每年的裝機容量都可能達到6000~6500萬千瓦。根據國家的電力規劃,到2010年全國發電裝機容量為6.9億千瓦,但事實上今年我國的發電裝機容量就可達5.1億千瓦左右。如果把其余尚未完成的1.8 億千瓦均衡分配在2006年至2010年的五年內完成,每年則只有不到4000萬千瓦。因此,近期電工行業的高速發展很可能是在“寅吃卯糧”,2008年以后發電設備企業將有可能出現訂單驟減,甚至無活可干的“餓肚子”情況。
對此,國家有關部門也已經有所警覺,最近發改委聯合各部門已經封停了部分違法違規項目,并且宣布了第一批在2010年前要逐步關停的小火電項目。同時,其對電站項目的審批也將更加嚴格。
邢玉久指出,對于整個電工行業來說,未來的市場并不需要擔心,“由于市場的基數很大,同時設備升級和電網改造是永遠不可能停止的,因此市場對電工行業還是有比較穩定的需求的。”
目前發電設備企業普遍存在著對2008年以后、特別是“十一五”期間可能出現任務不足問題的擔心。而事實上,企業在等待國家政策的同時,應該提前做好準備,采取應對措施,利用自身在這幾年良好發展機遇中所形成的顯著的技術進步、產品升級換代和產能迅速提高等方面的能力和優勢,大力開拓國際市場。而對于電工行業的其它細分行業,由于電源建設會有力推動和促進輸變電建設,并且輸變電項目建設大約要滯后電源項目建設一年左右,因而目前及未來兩三年正應該是這些行業大發展的時期。
邢玉久還指出,以燃氣發電、風力發電為代表的新能源開發也是擺在電力設備企業面前的一次機遇。在未來,“西氣東輸”50%的天然氣將被用于發電,目前哈爾濱、東方、上海三大動力都已找到國外的合作伙伴開發出F級的燃氣輪機。而作為無污染、可再生的風力發電也受到政府的力挺,未來發展潛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