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個面向智能制造服務平臺的國際標準發布
據工信部網站13日消息,近日,由我國提出的《智能制造服務平臺 制造資源/能力接入集成要求》標準提案,經國際電工委員會工業測控與自動化技術委員會(IEC/TC65)投票,以92.9%的贊成率高票通過,成為全球首個面向智能制造服務平臺的國際標準,國際標準號為IEC PAS 63178。
工信部表示,該標準的發布標志著我國在智能制造服務平臺接入領域擁有了國際認可的自主核心技術,為全球異構工業云平臺提供了可參照的統一制造資源接入技術方案,提升了我國標準在國際標準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工信部開展2018年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推薦
4月9日消息,為落實《中國制造2025》總體部署,按照《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6-2020年)》《智能制造工程實施指南(2016-2020年)》的要求,工信部開展2018年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推薦工作。
新發布的工作通知,與2017年通知內容基本相同:在項目推薦條件方面,依然要求項目項目已投入運營,對企業降本增效有明顯收益,且具有較強的可復制可推廣性;而在智能制造模式與應用創新要素方面,通知聚焦了工業互聯網、離散型智能制造、協同制造、人工智能等關鍵詞。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前工信部透露的信息中,2018年內遴選項目將超過100個,大大高于2016年和2017年水平。
工信部組織“智能制造診斷”服務22家企業
4月9日至11日,工信部裝備司組織中國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聯盟,遴選智能制造工作經驗豐富的32名專家,深入石家莊、保定、邢臺、邯鄲、唐山、秦皇島市的22家裝備制造業企業,圍繞管理模式,在智能制造設計、生產制造、管理、服務及信息采集、控制等環節進行點對點診斷。
本次“智能制造診斷”活動圍繞河北省企業薄弱環節和突出問題,邀請專家分析產生原因,提出解決方案。特別是在生產鏈的信息集成方面,圍繞未來發展方向,提升生產模塊化、柔性化水平,適應多品種、小批量生產要求,最終實現實時、快捷、最優化排產效果。
央企與廈門市政府聯手,打造智能制造創新基地
4月12日下午,航天(廈門)智能制造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永才為研究院揭牌并發表演講。
央企航天科工集團目前擁有6個研究院、1個科研生產基地、6家上市公司、600余戶企事業單位,遍布全國各地,職工15余萬人,各類專業技術人員超過40%,先后有1599名專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此該公司在廈門的子公司廈門思爾特機器人系統股份公司是智能制造產業集成商,擁有成功案例3000多個,有豐富的智能制造產業經驗,此研究院落戶廈門,將依托該公司建立海峽西岸制造產業技術平臺,以智能制造技術研究中心、網絡協同中心、公共服務中心三大中心為載體,整合產業鏈上中下游等多方資源,圍繞智能制造解決方案開展技術研發、設計難等工作。
1 2 下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