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BRE內的一座智能綠色住宅,突出的一點是在房屋南面的太陽房。太陽房利用坡屋面,將建筑的整個南面包容在內,其立面設計有外門供人出入。屋面部分有太陽能光伏采集裝置,為室內采暖和采光提供能源;中間部分為室內采光提供照明,又可以在倫敦多雨的季節提供“室外”活動空間,這里還種植了多種花木,除四季觀賞外,還為人們提供有濕度調節作用的舒適環境。
太陽房在冬季為居住其間的人們提供“戶外”活動的同時,還有保溫作用,等于建筑物又多了一層外保溫;在夏季,還可避免太陽直曬,在太陽房上設置的智能型遮陽簾,可根據陽光的強弱自動調節遮陽幅度,節省采暖及制冷能耗。實例三:美國匹茲堡CCI綠色節能建筑
匹茲堡CCI綠色節能建筑的天窗采光,是在室內中央部位設計有采光井,采光井貫穿建筑內部所有的三層,建筑物內部使用玻璃隔斷和開敞式辦公室,室內人員與窗戶的最遠距離不超過6.5米,在自然光線下,可通過外窗和內部天井采光,不需照明設備。外窗設有可調式百葉窗,室內人員可根據自己的需要調節百葉窗采光或遮陽。
發達國家綠色節能建筑理念
發達國家的綠色建筑,是本著節約資源、能源和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建造的。既有建筑的節能改造工程,也要看建筑是否還有繼續使用的價值。新建或改建的建筑也好,住宅或公共建筑也罷,均要考慮配套設施和良好的環境條件,如自然環境、商業網點、交通設施、學校、醫院、郵局等,避免公共設施重復建設造成的浪費。
他們在拆除舊有建筑時,盡量保留可循環或再生使用的建筑材料,使其繼續發揮作用。這樣,不僅節約了資源和生產建筑材料的能源,也減少了對建筑室內外環境造成的污染。同時,他們注重加強保溫隔熱措施,減少采暖及空調的能耗,提高室內舒適性。
在創造宜人的室內氣候環境條件時,他們通常采用的技術措施包括圍護結構保溫隔熱技術、外遮陽技術,并合理設計室內的通風系統,利用“煙囪效應”,不使用能源也可為室內提供足夠量的空氣流動;另外,在新風口還設置預熱及預冷裝置,使這個環節的能耗損失降到最小。對可再生能源與水資源的充分利用,一般可采用的措施包括太陽能、中水利用、雨水收集系統。在建造過程中,他們往往采用工業化的預制建筑構件。一方面,預制的模數構件可以在施工時盡量減少對周圍自然環境的影,隨工程進展,邊建造,邊運輸,邊吊裝,少占用材料堆放場地。另一方面,施工中產生的建筑廢料和建筑垃圾也很少,將對建筑周圍環境和綠化的影響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