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曲鎮氈匠村里,曹永峰家有一盤大石磨,幾十年來他家就用這盤石磨磨面磨豆,連鄰居們也常來“沾光”,他為此驕傲了幾十年。近幾年,農村電氣化建設實施后,曹永峰家里的石磨換成了電動磨面機,接著,他還購買了糧食精選機、飼料粉碎機等,靠這些設備搞起了副業?!半娔嵲挶仁ズ玫脹]法說!”曹永峰挑起拇指逢人就夸。
村支書王全成告訴我們:“氈匠村共有86戶361口人, 過去年人均收入不足300元,近幾年政府給我們解決了水和電的問題后,村里的青壯年勞力走出家門跑運輸搞副業,現在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談到這些變化,這里的人們盛贊農村電氣化縣建設的種種好處。的確,記者在調查中看到,我省同仁、貴南、班瑪、稱多、久治等縣被列為全國農村電氣化縣建設后,小水電建設帶來的變化確實令人矚目......
我省水電農村初級電氣化縣大多分布在牧區和“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是全國水電農村電氣化建設縣中海拔最高、條件最為艱苦的地區。在水利部等有關部委的支持下,省委、省政府和各級地方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狠抓了電氣化縣的建設。4年多來,水電農村電氣化縣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有力促進了青海牧區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三江源”生態保護。
農牧民收入增加,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改善就是顯著的標志。4年多來,各項目縣共完成投資1.78億元,通過新建水電站、安裝太陽能光電板,鄉、村通電率達到100%,戶通電率達到98%,各項指標均達到了國家水電農村電氣化縣標準。
電氣化縣的建設,累計解決了2.52萬戶約11.98萬人的無電缺電問題。據統計,達標年農牧民人均年收入1804元,比基準年(1999年)增長38%。由于電力的暢通,農牧民用電水平顯著提高,農牧區教育文化、科學事業迅速發展,廣播、電視、電化教學得到進一步推廣普及。
水電及農村電氣化縣建設,被邊遠牧區群眾譽為“光明工程”和“德政工程”。隨著國家退牧還草和“三江源”保護工程的實施,大批農牧民群眾告別了世代游牧的生活,開始了定居,而電力為他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廣大牧民告別了油燈糞火時代,電燈、電視、廣播走進了農牧民的家庭。
隨著用電面的擴大和電量的相對充沛,如今,在農牧區使用電炊具已經成為一種時尚,電鍋爐也正在逐步取代燃煤、燃油鍋爐。清潔衛生的電能資源越來越受到農牧民群眾的歡迎。6個電氣化縣基本上都處于“三江源”區,小水電代燃料所起到的生態保護示范效果十分顯著。
各電氣化縣還把電氣化建設和農牧民定居點及小城鎮建設結合起來,將新建電源和供電網絡作為促進地區發展、穩定的首要問題,使電氣化建設切實收到了實效,一批商店、學校、特色加工企業等相繼建成。
促進區域經濟快速增長,是電氣化縣建設的最大亮點。因為水電資源豐富,各縣緊緊抓住電氣化縣建設的機遇,有的縣新建了小水電站,有的縣將已有的小水電網繼續延伸,部分縣還通過和大電網聯網實現了余電外送。通電面的擴大和用電負荷的快速增長,增加了水電企業效益,增強了地方財政收入,促進了縣城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隨著電氣化縣項目的建設,一批以開發當地礦產資源為龍頭,以農牧產品深加工為支柱的鄉鎮企業蓬勃發展起來。6縣國民生產總值、財政收入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截至2005年底,6縣國內生產總值13.9億元,比基準年7.75億元增長80%;財政收入2.66億元,比基準年6338萬元增長306%;鄉鎮企業總產值已達3.1億元,并伴隨著鄉鎮企業的發展,一大批群眾進入鄉鎮企業工作,5年來農村勞動力累計轉移2.28萬人。
如今的牧區,因小水電建設而亮起來的燈光,在草原夜色中,構成了一幅幅醉人的圖畫。小水電產生的巨大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將隨著工程的全面展開一步步展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