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泥協會會長雷前治證實,國家重點支持十大水泥集團和地方重點扶持的30家~40家水泥企業名單將在月內公布,入圍企業將在項目核準、土地審批、貸款投放上得到國家有關部門的有力支持。
8月3日, 中國水泥協會會長雷前治與在京部分媒體記者舉行座談,就水泥行業利用外資和國家發改委等八部委聯合下發的《關于加快水泥工業結構調整的若干意見》等問題進行了解讀和對話。會上,雷前治對媒體證實,國家將重點支持十大內資水泥集團和地方30家~40家水泥重點企業,名單將在本月擇日公布。入圍企業在項目核準、土地審批、貸款投放上將得到國家有關部門強有力支持。業內人士分析認為,此舉將有利于加速水泥行業洗牌,加快結構調整,提高產業集中度。
對重點企業“開閘放水”
雷前治介紹說,水泥行業由于歸屬高能耗的行業,曾經歷了兩次宏觀調控過程。第一次是1993年~1994年的調控,調控的結果是使水泥業產量增速從1993年的19%下降到1996年的3%,行業利潤從1993年的112億元下降到1996年的虧損27億元。第二次是2004年的調控,調控的結果使水泥業產量增速從2003年的19%下降到2005年的8%,行業整體利潤下降39%。
自今年年初開始,水泥行業利潤持續下降的局面開始扭轉,但2004年調控的影響仍然存在:水泥企業不僅大部分新項目投資得不到批準,流動資金貸款也受到影響。八部委年初頒發的《意見》表明,國家在對水泥業進行前兩輪的宏觀調控之后,水泥業正逐步邁入健康發展的道路,此次政策的重點在于集中淘汰落后產能、打造一批大型企業集團,對重點扶持企業“開閘放水”,雷前治透
露,八部委將在8月下旬召開落實《意見》會議,并出臺具體措施加快水泥業結構調整。在這次會議上,國家重點支持的十大水泥集團和地方重點支持的30家~40家水泥集團名單將正式公布。
名單確定將加速行業洗牌
雷前治介紹說,此次入圍企業堅持公開、透明、公正的原則,優中選優,強中選強。十大水泥集團的評定標準將不僅僅是產量,還包括業績指標、發展潛力、在區域市場的整合能力和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的比重等,但“產量肯定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據此估計,2005年我國產量最高的十大水泥集團,特別是安徽海螺集團、山東山水集團、浙江三獅集團、湖北華新集團、河北冀東集團和吉林亞泰集團這些區域龍頭企業將極有可能入圍,相關上市公司將從中受益。
雷前治表示,八部委《意見》明確支持大企業集團發展,鼓勵有實力的大型水泥企業采取兼并、重組、聯合等方式,提高產業集中度,優化資源配置。因此,名單的確定有助于《意見》的進一步落實和行業集中度的提高。同時,由于扶持政策只針對內資企業,國內企業在與跨國企業的競爭中將取得一定的優勢,行業洗牌將空前激烈。到2010年,位列水泥產量前10名的企業生產規模將達到3000萬噸以上,生產集中度將提高到30%,前50家企業生產集中度將提高到50%以上。而目前全行業約有企業6000多家,行業集中度過度分散;前10位的企業集團總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比重也不過13.68%,水泥總生產能力僅相當于法國拉法基集團一家的產能。因此產業結構調整的任務十分繁重。
關注水泥產業利用外資導向
在媒體座談會上,雷前治還就目前建筑設計標準滯后、水泥優質不能優價、外資進入等問題回答了記者的提問。他透露,目前國家有關部門要求協會起草一個有關水泥行業利用外資的建議,1億美元以上的項目需報商務部審批。同時他分析,拉法基、豪西盟等水泥企業是產業資本的進入,而大摩等財團則是金融資本的進入。目前外資掌控的國內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比例超過10%,總量上還不是很大。他認為,對金融資本來說,它們不會參與企業的經營管理,不過它們投機的做法,對企業的長遠發展幫助不大;而對產業資本來說,它們會帶來技術和管理,但也容易對區域市場形成控制。目前,我國水泥工業的資本結構存在較大缺陷,2003年的調查顯示,中央對水泥行業的投資不到1%,民營資本占了約60%,而其中大部分都是銀行借貸,自有資本比例太低。(李賀林)
來源:中國建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