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華夏經緯網報道,在中國臺灣工商界的一片聲討聲中,中國臺灣有關方面終于松動了半導體企業投資大陸的政策。半導體是中國臺灣的支柱產業,因擔憂技術外流,此前規定該技術的“登陸標準”為0.25微米。
即便是這種落后工藝,臺企若要拿到“通行證”也要通過多道門檻。2006年12月19日,“中國臺灣經濟部”對外宣布,中國臺灣三大芯片商臺積電、力晶、茂德均已獲準赴大陸投資,正式對中國大陸開放8英寸0.18微米半導體技術,由此可能會引發中國臺灣工商界新一輪投資大陸的熱潮。
計世資訊(CCW Research)觀點
計世資訊(CCW Research)分析認為,中國臺灣三大芯片商“西進大陸”進行投資,將促進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這主要體現在如下幾方面:加快中國半導體制造工藝技術的進步步伐;帶動國內半導體產業鏈的完善發展;打破大陸芯片代工業的原有競爭格局。
·加快中國半導體制造工藝技術的進步步伐
近年來我國芯片代工制造業發展迅猛,隨著中芯國際、華虹、宏力、蘇州和艦、海力士意法半導體等一批新企業的投產建成,8英寸、0.25-0.18微米技術在國內已經形成大規模生產能力,但不可否認,200毫米、0.18微米-0.35微米技術還是主流。計世資訊(CCW Research)分析認為,2007年初中國臺灣正式對大陸開放8英寸0.18微米半導體技術,中國臺灣三大芯片商到大陸進行投資建廠,臺積電赴大陸投資0.18微米制程投資案順利通過中國臺灣當局核準,力晶、茂德也將赴大陸投資0.18微米技術晶圓代工廠,這些都表明0.18微米半導體技術將大規模應用,加快中國半導體制造工藝技術的進步步伐,促使國內芯片制造業的整體水平邁上一個新臺階,中國芯片制造業將逐步邁向世界高端。
·帶動國內半導體產業鏈的完善發展
隨著全球半導體技術及應用的發展,半導體產業分工不斷細化,半導體整個產業鏈逐漸分為設計業、制造業、封裝測試業以及以專用設備和專用材料為主體的支撐業等環節。目前全球半導體制造業向中國大陸轉移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中國臺灣當局已經越來越不能回避這一現實。此次放行可以幫助中國臺灣半導體制造企業迅速搶占未來大陸市場先機,三家企業在大陸布局具有指標性意義,如中國臺灣著名的封測公司遷移可以帶動尚處于起步階段的國內封測業。而根據臺灣電子企業轉移的特性來看,領頭廠家的遷移同時可以帶動上游材料工業全面西進大陸。計世資訊(CCW Research)分析認為,由于半導體代工面向全球市場,力晶、茂德的登陸只是生產地點的轉移,短期內對國內半導體代工企業沒有明顯沖擊。相反,對國內半導體產業鏈的完善和發展起著促進作用。
·打破大陸芯片代工業的原有競爭格局
未來,芯片代工業將走向兩個極端,一個是高性能代工,一個是低性能代工。代工廠商要么成為高端技術產品的研發者,要么成為低價產品的生產者,隨著芯片制造技術的進步,業界的領導者將大顯身手,而那些二三流的芯片制造商將面臨更大的生存壓力。據計世資訊(CCW Research)的研究報告《中國集成電路產業機會及市場競爭研究報告》預測表明,2007~2010年期間中國芯片市場銷售額的年均增長率將接近30%,2010年中國將成為全球第二大半導體市場。在芯片產品的代工方面,中芯國際一直是臺積電、臺聯電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廠商,是國內第一家0.18微米芯片制造商,目前在中國大陸芯片代工業中中芯國際處于龍頭地位,但隨著臺積電大陸松江廠制程提升,大陸芯片代工業的原有競爭格局將被打破,中芯國際將面臨嚴峻挑戰,由于中芯國際0.18微米產品比重高達72.5%,臺積電可能因此挑起價格戰。隨著臺積電大陸松江廠0.18微米制程技術提升,中芯國際勢將面臨沉重競爭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