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石油勘探開發人員能夠直接尋找油氣藏,確定圈閉面積以及油氣水界面,并提供可靠的油氣地質儲量。
1952年,核磁共振技術(NuclearMagneticResonance,縮寫為NMR)榮膺諾貝爾物理學獎;2003年,因發明核磁共振成像技術并應用于人體結構的立體圖像顯示,美國科學家保羅·勞特布爾和英國科學家彼德·曼斯菲爾德獲得了該年度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而在此過程中,核磁共振技術已經悄悄地“滲透”進了石油勘探開發領域,并在該領域“開花結果”。
率先應用于臨床醫學1976年,英國科學家曼斯菲爾德率先將核磁共振成像技術應用于臨床醫療,并拍攝下第一張人體核磁共振成像照片,至此翻開了核磁共振成像技術新的一頁。
1982年,美國正式把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用于臨床醫學,使該技術逐漸成為先進的無損醫學診斷手段。目前,該技術在癌癥診斷方面的應用比較廣泛,尤其對于與神經系統有關的病例,如因多發性硬化癥、心臟損傷、大腦功能紊亂、腫瘤、出血或水腫等所造成的大腦組織水含量發生的細微變化,都能在核磁共振圖像上得到反映。
核磁共振應用于石油領域
由于核磁共振儀的技術優勢,上世紀70年代,該技術開始進入石油領域。利用核磁測井成像技術,描述地下儲層中油氣水的靜態及動態,為油氣田的高效勘探開發提供了寶貴資料。
運用核磁共振磁力儀,在油氣勘探中可直接尋找油氣藏,確定圈閉面積及油氣水界面,提供可靠的油氣地質儲量,為勘探人員尋找油氣開辟了新途徑;在實驗室,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術,可以描述巖心結構、構造、小斷層、含油飽和度等,為油田開發、部署生產井提供可靠的數據。
國外對核磁共振技術的應用極為重視,尤其對核磁共振測井在石油勘探開發中的應用更是推崇。國外測井公司如斯倫貝謝、阿特拉斯、哈里伯頓等,不斷推出新型的核磁共振測井儀,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技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