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數控技術和切削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并聯機床、直線電機、五軸聯動加數控可回轉主軸、超硬刀具、新型涂層、40000轉/分的高速主軸、7000米/分的切削速度、20米/分的進給速度,更有如切木頭一樣地切削鋼鐵的場景讓人眼花繚亂……
先進刀具產品層出不窮,廣告宣傳鋪天蓋地,在供應商為用戶創造效益的服務面前,一些加工企業實行“買來主義”提高生產效率立竿見影。國內刀具行業正在努力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客觀地說,目前主要是在跟蹤先進技術和產品,缺少創新使我們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有拉大的趨勢。在轎車、模具、航空航天等行業的數控加工中使用的刀具大部分仍是外國公司的產品。不過在我們花錢而不費大力就提高了生產效率或解決了加工難題后,會不會感到有些茫然?面對高端刀具產品的市場競爭是否又有些無奈?
回想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一批勞動模范、能工巧匠和專家學者們創造了大量先進工具,對推動建國初期的機械制造業起到很大的作用。如北京永定機械廠倪志福創造的群鉆,在東歐國家表演時曾引起了轟動;還有鞍鋼機械總廠王崇倫創造的萬能工具胎,武漢重型機床廠馬學禮創造的深孔套料刀等等。四十多年過去,切削技術無疑取得了極大的進步,但我們在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和享用最先進的刀具進行高效率加工時,對比建國初期的情形卻感到有所缺失
——創新動力和創新人才的缺失。
要培養有創新動力的人才,學習與實踐是人才成長的必經之路。
金屬切削作為一門傳統技術有比較系統的理論基礎,用以有效地指導我們進行切削加工。但切削過程很復雜,且受許多隨機因素的影響很難用一些公式和定理準確地描述,又有其不確定性。關鍵在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要在實踐中逐步增強用切削理論基礎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國外的刀具企業都很重視切削基礎技術,可我們的高校機械專業卻把原先160學時的切削原理和刀具設計歸并縮減到不足20學時。有些大學畢業生連基本的切削理論基礎都不具備,如何發展我們的切削技術?
為了加強綜合切削知識的培訓,配合中國刀協“20工程”,我們請工具行業資深專家趙炳楨研究員編寫了《刀具應用技術基礎》教材。教材從切削加工技術系統的構成和刀具應用技術三要素的介紹開始,對工件材料的可切削性、刀具材料與涂層及選擇依據、刀具切削幾何參數與結構及選擇、切削參數的選擇、改進切削加工的途徑等進行了較系統的闡述。教材還結合現代切削技術的發展增添了與高速切削相關的技術,分別是高速旋轉刀具的動平衡技術、安全技術和裝夾技術。
我們的目標是為企業培訓了解現代切削技術的基礎知識和最新發展、掌握切削應用技術的基礎理論并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人才─—我們稱之為切削工程師和新一代的刀具大王。通過人才去創新、去實踐、去趕超世界先進水平。
從高速切削到高效切削再到高效加工,隨著切削理念的每一次進步,加工效率也不斷提高。現在我們應該靜下心來從根本問題入手,重視人才、創新、基礎、實踐——呼喚切削理念新的提升,以帶動切削技術的更大進步和加工效率的進一步提高。
這幾年我們從只注重先進刀具到同時關注切削理念,經歷了以高速切削、高效切削、高效加工為代表的三次進步,推進了切削加工效率的進一步提高。現在的思考則是從根本做起,在切削技術高度發展和切削理念不斷更新的基礎上,切削理念來一次返璞歸真,尋找新的提升。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重基礎、重實踐,努力造就一大批掌握先進切削技術基礎、懂得先進切削理念、有創新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切削工程師和新一代的刀具大王,這才是進一步提高切削加工的生產效率和更快地趕超切削刀具先進水平的根本途徑。